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咳血

咳血

证名。①又称嗽血。见《济生方》。指咳嗽有血。来自肺脏者。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医林绳墨·血论》:“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血。”《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主,略兼阿胶贝母百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如外感风热者,症见喉痒干咳,血出鲜红,或痰少带血,口干鼻燥,或身热骨楚,脉浮数。治宜祛风宣肺润燥宁络,用桑杏汤、千金麦门冬汤加减。肝火犯肺者,症见干咳阵作,痰少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刺痛,心烦易怒,头胀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润肺,和络止血,用柴胡连梅散或泻白散黛蛤散。②指咳血而少痰者。《景岳全书·杂证谟》:“咳血嗽血,皆从肺窍中出,虽若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咳血者少痰,其出较难;嗽血者多痰,其出较易。”参见嗽血、失血条。本病证可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部结核、肺癌等疾病。

猜你喜欢

  • 气痢丸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诃子皮、陈皮、厚朴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治气痢。

  • 外感

    病因分类之一。指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故称。

  • 太医院宣使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7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 袁大宣

    【介绍】:见袁句条。

  • 阴癣

    病名。指发于股臀部的癣疾。见《外治寿世方》卷三。由风热湿邪侵于肌肤,蕴郁日久所致。或由霉菌传染而得。临症初起患处为丘疹或小水疱,渐向周围扩大而成红斑,边缘清楚、上有薄屑、痒甚,多发生股部内侧,时久可蔓

  • 乌麻子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黑脂麻之别名,详该条。

  • 痰证

    病证名。痰古作澹或淡。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症。《诸病源候论》已有寒痰、热痰等名。《丹溪心法·痰十三》:“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

  • 刘默

    【介绍】:明代医家。字默生。浙江杭州人,明末迁居苏州。曾跟随名医缪仲醇学医,活人很多,名噪一时。后来闭门与弟子刘紫谷、叶其辉等讨论医术,用三年时间,将师徒问答编成《青瑶疑问》一书,此书后来又经石楷(临

  • 益母草子

    见《江苏药材志》。为茺蔚子之别名,详该条。

  • 仲景十二脉之一。脉浮取盛而有力。为卫气盛之脉象。《诊家正眼》:“日高者,卫气盛也,阳脉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