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十四法

十四法

指十四种针刺的基本手法。见金·窦杰针经指南》。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十四种。后世医家继承了窦氏的学说,并各有体会和发挥。如明·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沉重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并指出了各法的用途。又如明·汪机针灸问对》亦载“切、摇、退、动、进、循、摄、努、搓、弹、盘、扪、按、提”十四法。其内容大致相仿,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和阐发。参阅各条。

猜你喜欢

  • 藤五甲

    见《四川中药志》。为走游草之别名,详该条。

  • 足三阳经

    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其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项背及下肢抵达足部。《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 子呛

    见《大生要旨》卷二。即子嗽。详该条。

  • 胎毒疮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疮疡之由胎毒形成者。古人认为系因孕母恣食辛、热、煎、炒,或七情内火妄动,热毒传于胎中,致儿生后发为疮疡肿毒。治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仙人活命饮之类。

  • 血噎膈

    膈证之一。《医方考》卷三:“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又名血膈。参见该条。

  • 尾骶骨痛

    证名。指脊椎下段尾骶骨部位作痛。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多因肾脏精气亏耗,督脉受损,或寒湿侵袭,或血瘀气滞所致。疼痛常连及腰部,难以挺直。喜暖怕冷者,治宜温肾补督脉,可用温肾散,附桂八味丸;肾水不足者,

  • 缩胎

    出《医学纲目》卷三十五。即缩儿胎。详该条。

  • 指脏腑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及膀胱。以其能盛贮水谷,犹如器物,故名。《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

  • 斗肘

    ①经外奇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位于肘部,曲池穴外方,肱骨外上踝之高点处。主治臂肘神经痛,偏瘫,神经衰弱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②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作肘。位

  • 益阴

    即补阴。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