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三针足大指爪甲下,名鬼垒。”《针灸大成》指为隐白穴。今从。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指因于风湿而致的偏枯证。《圣济总录》卷九:“风偏枯。论曰:气血不足,腠理开疏,风湿客于分肉之间,久而不差,真气去,邪气独留,乃为偏枯之疾。”症见半身不遂,肌肉枯瘦而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裘庆元辑。刊于1916年。四集,11种。包括《研经言》(清·莫枚士撰)、《周氏易简方集验方》(清·周璟辑)、《周氏集验方续编》(清·周璟撰)、《罗谦甫治验案》、《吴鞠通先生医案》、《惜分阴轩医案》(周
奇零不尽的余数。《灵枢·卫气行》:“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
病证名。多由胃气虚寒,留饮不清致多唾,咯之不尽。宜温胃散寒健脾。可选用桂附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藏名《加保拉希保地默保》。综合性藏医书。由入藏的汉族、印度、克什米尔、吐谷浑、大食、尼泊尔和西藏的名医共同编译。成书于八世纪末。全书收录了本松岗哇、僧能和敬虚的《杂病治疗》、《艾灸明灯》、《配方玉珠》
病证名。统指无外伤、外感所致的鼻衄。《症因脉治》卷二:“内伤衄血之症,身无表邪,目睛或黄,五心烦热,鼻孔出血。”常由肺热上壅、胃热熏蒸、肝火上炎、阴虚火浮等因所致。因肺热者,伴见口干鼻燥,或见咳呛。治
指小儿肿病十种证候。《幼科类萃·水肿门》谓水肿古有十种论证: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下虚下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
证名。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指肺热炽盛,痰壅气升所致的哮吼。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时发作。症见哮喘痰鸣,烦热燥渴等。治宜清肺泄热,佐以顺气化痰,如桑白皮汤、白虎汤加黄芩、枳壳、栝蒌等药。《鸡鸣录·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