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唐代医生。撰有《本草音义》2卷,已佚。
①五运六气的六气之一。《素问·天元纪大论》:“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参五运六气条。②六淫之一。参见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中脘疽。见该条。
①有阴而无阳。《丹经》:“孤阳不生,独阴不长。”②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张文仲灸法,疗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绿水及元脏气,灸足大指次指内横纹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愈。”《奇效良方》作奇穴,
脉象之一。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脉经》:“数脉来去促急。”主热证。数而有方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全舌色红,有两条纵行灰色干燥苔。见于温热病,为内热炽盛,邪结胃腑之象,证见壮热谵语、循衣摸床、神昏撮空等,急用苦寒泄热攻下(见《伤寒舌鉴》)。
解剖名。见《伤科汇纂》。髃骨的别称。
古病名。指热性病。《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热。”亦指热盛。《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参见发热条。
一般表示里有积滞、痰饮、湿浊。淡红舌白腻苔,为痰饮、湿浊、食滞;淡红舌白厚堆积如粉苔,可见于温疫初起或有内痈;舌红苔黄腻,气分湿热;舌红苔黄厚而干,邪热深入,里实已成(见《辨舌指南》)。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向天盏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