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甘、辛味的药性是向外向上发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阳主升散,故无降。但亦有例外,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均有降气作用。
【介绍】:见陈惠畴条。
经穴名。代号GB43。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荥(水)穴。位于足背部,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上0.5寸处。布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主治胁肋痛,寒热,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外眦痛,颊颔肿
书名。2册。清·陈澈撰。刊于1872年。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证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
证名。《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为鼻流清涕兼有喷嚏之候。多见于今之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病。
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其方法系由教授、助教选择病人,令被试者切脉并作出结论,以考板其脉学的水平。
书名。又名《医籍考》。80卷。日本·丹波元胤撰,成于1819年。本书根据各种有关文献广泛收录中国历代医籍三千几百种,全部著作分为医经、本草等九类,书名之下记有出处,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注明卷数、存佚、
痛证辨证之一法。快与痛相对而言。指内有邪气实而作痛,外则不痛,表示邪实于里。《难经·四十八难》:“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三虫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姜片虫。见姜片虫病条。
古刺法。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大的针刺方法。其法正中刺一针,四傍各刺一针,均用浅刺法。这种刺法扬散浮浅,故名扬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