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泄泻

产后泄泻

病证名。又名产泄。《丹溪心法》:“产后泄泻,此余血渗入大肠为泄,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荆芥大者四、五穗,于盏内烧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研汤调下。此药虽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张氏医通》卷十一:“产后泄泻。其因有五。一者因胎前泄利未止,产后尤甚;一者因临产过伤饮食,产后滑脱;一者因新产骤食肥腥,不能克运;一者因新产烦渴恣饮,水谷混乱;一者因新产失护,脐腹脏腑受冷。其致泻之由虽异,一皆中气虚寒传化失职之患,并宜理中汤为主。食加枳实山楂;水加桂心茯苓;虚加桂附倍参;寒加桂附倍姜;久泻肾虚加桂心、熟附;瘀结不行加炮楂、归身。若见完谷不化,色白如糜,此脾胃大虚,元气虚脱之候,十有九死。惟猛进温补之剂,庶可挽回。即有烦躁发热面赤,脉来数大,皆虚火上炎之故,当并进桂、附、人参、甘、姜、苓、术之类,伏龙肝煮汤代水煎服,仍得收功。若小便混浊如泔,或大便中有白沫,如肠垢者,乃元气下陷之故,并宜补中益气加桂苓、炮姜升举之。或臭水不止加蕲艾香附吴茱萸。”

猜你喜欢

  • 淫邪

    浸淫散溢之邪气。《灵枢·淫邪发梦》:“愿闻淫邪泮衍……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

  • 肾虚自汗

    自汗证之一。《证治汇补·汗病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肾虚自汗,夜热骨蒸。”治宜滋肾以固封藏,可用都气丸、五味子汤等方。参见自汗条。

  • 胠胁肋痛

    证名。胠指腋下,胠胁肋为腋下及胁肋部气郁、血瘀、痰饮、食积及外感之邪侵袭,均可发生胠胁肋部疼痛。《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胜胁肋痛,固由于肝邪之实,而所谓肝邪者,不越气、血、痰、食、风寒五端。”详

  • 内补鹿茸丸

    《卫生宝鉴》卷十五方。鹿茸(酥炙)、菟丝子(酒浸)、炒蒺藜、紫菀、白蒺藜、肉苁蓉、官桂、炮附子、阳起石、蛇床子(酒浸)、桑螵蛸、黄芪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治男子劳

  • 女子赤淫

    病证名。出《甲乙经》。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胶样的赤色粘液。参见赤带条。

  • 腮痈

    病名。出《保婴撮要》卷十三。又名腮颔发、鱼腮毒、金腮疮。指位于腮颔部痈。多因阳明结热所致。症见腮颔部结肿焮痛,甚者可溃脓。治宜清泄胃府积热为主,若兼见二便不通者,用凉膈散;二便如常者,用漏芦汤;余参见

  • 中石疽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生于腰胯间的石疽。详石疽条。

  • 精窍

    男性尿道口。《寓意草》:“其实漏病乃精窍之病。”

  • 围药

    外治药物疗法。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九。为敷药的一种,即将药物敷于患处四周,中央空出疮头。《医学源流·围药论》:“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顶不高……惟围药能截之,使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

  • 张氏医通

    ①综合性医书。16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本书主要叙述内科及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证治。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有关医论,结合作者临症实践加以阐述。作者编选此书,多取法于《证治准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