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二阳并病

二阳并病

病名。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伤寒全生集·伤寒合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一证,若并未尽,仲景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色赤,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发越,烦躁短气是也。是传未尽,尚有表证,法当汗之,麻黄桂枝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仲景所谓太阳证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谵语,法当下之,以承气汤。”《景岳全书·伤寒典》:“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二阳,谓太阳阳明并病也。汗不彻,谓邪在太阳发汗未彻又传阳明也。面赤,谓邪犹怫郁于太阳阳明之表未并阳明之府。宜大青龙汤解两经之热也。”《伤寒溯源集·并病证治第十六》:“二阳,太阳阳明也。并病者,谓太阳虽受邪,虽已传入阳明,而太阳仍未罢,两经俱病也。……两经之邪,有偏盛于太阳者,治法亦当以太阳为主,未可轻治阳明也。”“太阳证已罢,但有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等阳明胃实诸证,应以阳明为治而当下。”参见并病条。

猜你喜欢

  • 内补鹿茸丸

    《卫生宝鉴》卷十五方。鹿茸(酥炙)、菟丝子(酒浸)、炒蒺藜、紫菀、白蒺藜、肉苁蓉、官桂、炮附子、阳起石、蛇床子(酒浸)、桑螵蛸、黄芪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治男子劳

  • 甚者从治

    治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深重复杂难以辨认的病证可从其表象而治之。如热极似寒,寒极似热,应顺其假寒、假热的表象,采用从治的方法。参见反治条。

  • 脱疽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又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本病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多因过食厚味,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

  • 蚶子壳

    见《本草蒙筌》。为瓦楞子之别名,详该条。

  • 颈项

    又名脖项。古人把颈部分前、后两部分。前为颈部,后称项部。《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 胎前腰痛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腰痛。详该条。

  • 止痛四物汤

    《经验医库》方。当归、生地黄、防风、白头翁、黄芪、紫草、羌活、茯苓、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升麻。水煎服。治肝火阻滞,小便淋沥时痛,茎肿溺出如刀割,心烦,脉细数者。

  • 治血三法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血证的三大治法。即血虚用补法,血瘀用通法,血热用清法。

  • 难经本义

    书名。2卷。元·滑寿撰于1361年。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的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遂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诠注,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释义能融会诸家,结合个人

  •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之。代号LR。《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