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乳岩

乳岩

病名。见《丹溪心法》卷五。又名石榴翻花发。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因恚怒忧思,肝脾气逆所致。初起乳中结核大如枣栗,渐如棋子,不疼不痒,无红无热,一年或二、三年渐渐肿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未溃时肿若堆栗或如覆碗,高突如岩,乳头内陷,肿处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若顶透紫色,先腐后溃,溃后状如岩穴、如菜花,时流污水或出血,臭秽难闻者,此系阴疽,最为险恶,终因耗尽气血,五脏俱衰而危亡。传统治法:初宜舒肝解郁。神效瓜蒌散或乳岩方内服;或犀黄丸每服三钱;或犀黄丸与和乳汤加土贝母五钱,早晚交替服用。或活壁虎用针扦住,乘活以竹纸包如小毬,饭后开水吞服,每日服一次,近多焙干后,研末冲服,每服一钱。或黄牛大角煅存性一两,鹿角火焙黄色八钱,枯矾三钱和研极细末,热酒调服,每服三钱。外用季芝鲫鱼膏贴之,其核或可望消。久病破溃者,宜补养气血,通络化痰,服香贝养荣汤;或服千金托里散三日,接服犀黄丸;外用大蟾蜍六只,每日早晚取一只剖腹,去内脏,以皮贴于疮口,以拔其毒,一日一换。亦可常服消乳岩丸。今多主张早期施行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 粉花疮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多因风热郁肺不得疏泄,或腠理不密,汗出受风而发。女性多见,好发于面部,灼热潮红,起疹如粟,累累而生,时痛时痒,反复发作。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止痒,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水调

  • 太医局判局

    宋代医官职称。曾一度为太医局副长官,其职位在太医局提举之下。该职系选择熟悉医药之人才充任,共2人。

  • 玄感脉经

    书名。不著撰人。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系敦煌出土之医学残卷。原书分若干篇,现仅存第一、二篇。首篇主论诊脉部位、三部九候、七诊、寸口诊脉法。二篇分述诊脉之轻重缓急、呼吸至数,以及弦、浮、滑、实、革、动、沉

  • 大方脉

    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参见九科条、十三科条等。

  • 吴观善

    【介绍】:宋代儿科医生。字思贤。祖籍开封,后迁居杭州。世代为小儿医,观善医术更精。

  • 惊泻

    病证名。指小儿脾胃虚弱,外受惊恐所引起的泄泻。临床特点为惊搐与泄泻并见。《证治准绳·幼科》:“惊泄,粪青如苔,稠若胶粘。”宜以镇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为治。可用四君子汤、异功散之类,勿用峻攻之药。

  • 胁痛应嗽

    证名。指因咳嗽引致胁痛发作,或因胁痛而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胁痛应嗽,肝藏血,咳嗽气涩不利,咳应两胁,小柴胡加青皮、苏子。”参见肝经咳嗽、咳嗽条。

  • 大鸿

    见鬼臾区条。

  • 邹润安

    【介绍】:见邹澍条。

  • 鹚痈

    病名。①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指生于臂撑上者之痈。②出《医宗金鉴》卷六十八。即手心毒偏于掌边者。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