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

指中国在五十年代制定中医政策后所实行的一种发展医学事业的措施。早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一部分中医试图用解剖、生理知识印证中医理论,或以中药、西药配合治病,称为中西医汇通派。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是在倡导西医学习中医的基础上,至六十年代初确定下来的。其核心是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医药,主要包括:①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临床,对某些疾病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中西医学术逐步交流,逐渐产生新的理论;②用生理学等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医学术,进而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③在中西医务人员合作诊治病人的过程中,系统地整理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其规律,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深入到理论研究,阐明中医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实质;①用物理、化学、电学等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对中医的某些学说、观点或方药进行综合性研究,以丰富医学科学的内容,并创造新的学说或新的药物。中西医结合开展30多年来,在临床、预防和基础医学方面都涌现出成果。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内分泌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疾病、严重机能失调疾病等多发病和疑难病,已成为必要的思路和常规,并取得优于单独运用中医或西医的疗效。在治疗急腹症、中小面积烧伤骨折等病总时,改变了西医的传统常规,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新疗法,不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且使部分病人免除手术,减少合并症和副作用。在阐明阴阳脏腑、气血等理论的实质,探讨各种证候的规范,研究活血化瘀、针刺镇痛等治法的机理,都能较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学术与现代科学实验方法的结合。这些成效,一方面激发了气功推拿针灸、食物及大然药物治疗的推广应用并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哲学、数学、信息、生物、物理等学科结合于中医药研究,促进了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针刺麻醉学、时间生物学和身心医学等边缘学科的酝酿与开拓。在人类医学发展历程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尚在探索阶段,认识与做法尚未一致,在临床覆盖率和某些病的疗效稳定性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 洁古家珍

    综合性医书。金·张元素撰。1卷。撰年不详。此书分述风、破伤风、厉风、伤寒、咳嗽、吐、热、疟、眼、衄血、消渴、疮疡诸病证。论证简要,选方不泥于古,自拟效方大多平正可取。现有《济生拔萃》本。

  • 风火眼

    病名。见《青囊真秘》卷一。又名火眼、燥火眼、淫热眼,俗呼狗眵眼。由风热攻目而起。起病较急,双眼红赤疼痛,沙涩羞明,眵多泪热,可兼发热头痛等。相当于今之急性结膜炎。治宜疏风清热为主,内服驱风散热饮子加减

  • 劳碌喉风

    病名。又名辛劳喉风。《喉科指掌》卷四:“此症肝肾两虚,发于关内,满喉少有红点,根白不肿,常有血腥气,劳碌即发。”治宜滋养肝肾。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或清咽散加盐水炒元参、知母、生地、丹皮、木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书名。一名《和剂局方》。10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数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太医局方》。1107年前后

  • 脱位

    病名。即脱臼。详该条。

  • 缠喉

    病名。见《脉因证治》卷下。《咽喉脉证通论》:“此症风因痰湿热,久积于内;或食炙煿厚味太多;或房劳抑郁所致。症见耳下红肿,渐趋项下及结喉之间。一边者轻,两边者重。喉内帝丁左右两旁如蛇盘之状,有黄白二色,

  • 脾阳虚

    又称脾胃虚寒。因饮食失常、劳倦过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气既虚,又兼内寒,故除脾虚见证外,尚可见腹中冷痛,得温痛减,口泛清水,四肢欠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健脾温

  • 痧书

    见痧症全书条。

  • 医学真传

    综合性医书。清·高士宗撰述。1699年由高氏弟子据其讲稿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43篇,阐述病因、病理、诊治要则、用药及辨药大略。作者善于辨别疑似之证,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对拘泥成方,论述简要切实。后收入

  • 蒲棒花粉

    见《新疆药材》。为蒲黄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