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疹
即马牙。详该条。
即马牙。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旁开3寸处。主治妇人血崩,腰脊疼痛等。
【介绍】:晚清医家。字大燨。江苏吴县人。于1846年撰《爱庐方案》一卷(又称《爱庐医案》,书中记录医案,较简约易览。另辑有《临证经验方》一卷(1847年刊行),系由张德达校。
证名。筋挛的别称。《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故筋挛亦曰筋瘛。”详筋挛条。
①出《王安卿采药志》。为大金钱草之别名。②见《湖南药物志》。为蜘蛛抱蛋之别名。各详该条。
亦称热盛风动。指温热病的高热期出现壮热、昏迷、筋脉强急、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症状。多因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所致。临床多见于小儿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
【介绍】:明代医家。字季平。祖籍咸宁(今陕西长安)人,后随父元亨迁居江宁,继父业,擅医术。勤读《内经》及朱李诸家著作。善辩医理,人皆悦服。遇危病,必潜心静思,探求病源,治之而已。遇疫病,虽亲族畏避,亦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无头疽生于肩中廉(肩峰正中)者,属三焦、胆二经。证治见肩疽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病证名。梁翰芬《眼科学讲义》:“肉沙之证,风热之邪,滞在太阳,气血凝结所致。胞皮内生红粒,状如碎沙粒,藏在胞皮之内,旧说称为鱼子,其大者,即谓之为石榴,色红,日久不除,必致连累睛珠,多致昏瞆。”参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