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代医家。字厚堂。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撰有《医宗宝笈》一书。
舌心燥黑苔、舌边白苔而干的舌象。为伤寒入里化热之候。若干黑苔刮之不尽,伴有壮热、谵语、口渴、不恶寒、或自汗从头而出,至颈而止等气分热盛症状,可清气分热,兼有里结肠燥时,可用下法(见《伤寒舌鉴》)。
见《四川中药志》。为小通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连文冲条。
即肩胛骨。其前方呈扁平三角形,向后凹陷,形同饭勺,故名。
病证名。又称火泻、火泄。《医宗必读·泄泻》:“火泄,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黄芩芍药汤,张长沙谓之协热自利。”详热泻、火泄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莕菜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南宋外科学家。尝集上古得效方论要诀,撰成《外科新书》一卷,公元1207年刊。该书已佚,但却是中国以外科命名之最早者。陈自明撰《外科精要》多所引录其内容者。
病证名。出《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发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张志聪:“风热之邪,始伤皮毛,喘鸣肩息,是风热盛而内干于肺气宗气,故脉实大也。夫脉之所以和缓者,得阳明之胃气也,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水红花(或子)不拘量。以水熬膏,水或酒调服;外敷痞块处。治痞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