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阴疟

三阴疟

病名。指疟疾发于三阴经者。①即三日疟,详见该条。②指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之三日疟。《类证治裁·阴疟》:“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也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者,有前间二日,忽一日夜两发者,有连发二日,中间一日者,有间三日发不爽者,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③指疟夜发者。《医宗金鉴·疟疾》:“疟在夜发,名曰三阴疟疾。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④指疟作有定时者。《丹溪心法·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医贯》卷六:“三阴疟者,惟太阴疟当用理中汤,必加肉桂,若少阴厥阴,非八味地黄不效。”《类证治裁》谓治三阴疟宜和营调卫兼疏邪,勿期速效用劫剂。参见疟疾条。

猜你喜欢

  • 清咽滋肺汤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玄参、牛蒡子、荆芥、葳蕤、贝母、天花粉、马兜铃、桔梗、麦门冬各等分,甘草量减半。水煎服。治麻后余热,咳嗽声瘖。

  • 逆灸

    灸法用语。见《范汪方》。指无病先灸,用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参见逆针灸条。

  • 外感牙衄

    病证名。指外感风热侵袭阳经的齿牙出血。《症因脉治》卷二十:“外感牙衄之症,身发寒热,烦闷不安,目痛头额痛,鼻干不眠,牙血暴出。”多因太阳表邪,侵入阳明,或阳明本经热甚所致。治宜清热解表,选用葛根羌活汤

  • 反转子午拳

    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上体左转呈左弓箭步,两手握拳,贴于胸侧,左臂屈肘外展,使肘与肩平,拳心朝下;右手拳心向下,迅速向前击出,收回原处,上臂外展呈外展位。然后换右弓箭步,交替反复

  • 黑仁

    解剖名。见《银海精微》。即黑睛。详该条。

  • 清热固经汤

    经验方。见《简明中医妇科学》(成都中医学院)。生地黄、地骨皮、炙龟板、牡蛎、阿胶(溶化)、焦栀子、地榆、黄芩、藕节、棕榈炭、甘草。水煎服。功能清热凉血止血。治血热崩漏。如气虚者加沙参、黄芪;口渴者加麦

  • 疫喉谵语

    证名。多由毒火内陷心包,疫邪不能外达,甚则神昏谵语,痧隐,喉烂。治宜达邪,解毒,清心开窍。

  • 疠疡

    病名。出《疠疡机要》卷上。即疠风。见该条。

  • 阳燧

    指古时用铜质制成的凹面镜,用以聚集日光,点燃艾炷施灸。《本草纲目》:“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 小肠手太阳之脉

    出《灵枢·经脉》。即手太阳小肠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