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上的今天>海城地震

海城地震

在49年前的今天,1975年2月4日(农历1974年12月24日),海城地震。

海城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于中国辽宁省海城的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在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东经122°50',北纬40°41')发生了强度是里氏7.3级(矩震级7.0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6-21公里。

海城地震地图

由于中国科学家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了短临预报,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1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部分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但此次“成功预报”并未获得科学界的广泛认同。

海城地震纪念碑

站在碑下,抬头仰望,只见纪念碑纵向开裂的墙体上,巨幅日历显示:“1975年2月4日”。

这是海城地震发生的时间。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前,辽宁省当地政府与地震工作者发出预警,避免了巨大的民众生命、财产损失,这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

地震前半小时,预防地震的紧急通知传至营口县(现辽宁大石桥市)礼堂。这里正在举行军民联欢,会议临时中断,几千人安然步出会场……这样的故事,今天还在海城的坊间流传。

海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现代工业集中的辽宁腹地,受灾人口830多万。如果没有震前预报,按同等情况推算,至少10万人将死于地震,而海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是1328人。

地震预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据辽宁省地震局统计,1975年9月至2003年12月,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到震区考察。

美国学者雷利震后不久来到现场,他对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说:“通过地震前后的卫星照片对比,确实是作了预报,所以我才来到海城考察!”

三十年后,2005年5月20日,海城地震纪念碑落成。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揭幕仪式上说:“海城营口地震的预报成功,是地震预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探索预报地震,抗御地震灾害进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这已是海城境内立起的第三座地震纪念碑。前两座立于1982年,是辽宁省地震局为方便国内外学者考察而建,分别位于海城地震的物理震中岔沟和宏观震中毛祁镇。

海城地震

海城地震后留在地面上的大裂缝,石油勘探的仪器没探着底。

一个生产队队部给震塌了

地震后的地缝,石油勘测车在用仪器测量深度

延伸阅读:“海城地震预报”仅是一个偶然

延伸阅读:“海城地震预报”仅是一个偶然

1975年2月4日发生的海城地震因科学家所谓“成功预报”和政府发出临震提醒,一直被地震预报爱好者和民间科学家提起。在此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海城经验”几乎成真理和衡量标尺。在总结海城成功预报地震的一书《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称海城地震预报符合地震预报的“长、中、短、临”四阶段预报模式,都不是完全建立在科学推理的结果上,而充斥着偶然性和牵强附会的成分。

一、区域根本不包括海城 证据均站不住脚

所谓“中期预报”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的地震形势会商会上,定出有六个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区域、渤海北部区域、邯郸安阳(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处)、山东临沂、黄海中部、内蒙古包头五原,在未来一两年内有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其中“渤海北部”就被视作是成功预测海城地震的中期预报。不到20天之后,1974年6月29日国务院下达了这份国发(1974年)69号文件。

实际情况一:预报区域不包括海城

根据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研究院王克林、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棋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和辽宁省地震局王安东2006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报》的论文指出,根据当时会议摘要显示,“在这些区域中,渤海北部的金县-大连是显著区域”。这一区域距离海城震中实际上还有200公里的距离。但在海城地震后的预报总结中,这个区域被扩大化,将海城也包括进来。

实际情况二:预报区域范围广,成功概率低

中期预报的六个区域中也只有这一地区发生了破坏性地震,其余五个区域均没有地震发生,预报成功概率是16.7%。这一概率对之后的地震预报也没有借鉴意义。

“中期预报”的证据

1、小震活动增加;2、渤海北部海平面上升;3、大连地磁异常;4、金县水准变化异常。

实际情况:证据都是误差或无关

1、小震活动增加:区域属内蒙古自治区,距海城震中十分遥远; 2、渤海北部海平面上升:潮汐台记录的海平面明显变化的数据后被证明有误;3、 大连地磁异常:在1974年6月便停止,与1975年海城地震无关;4、 金县水准变化异常:没有考虑到附近抽取地下水带来的误差。

二、“短期预报”未被采纳 官方未发布短期预报

所谓“短期预报”

被后来宣传认定为海城地震短期预报是,顾浩鼎在1975年1月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的发言。他的发言指出,根据金县的水平异常和大连的地磁异常,他预测在该区域“半年甚至一两个月内,会有6级地震”。

实际情况一:顾浩鼎发言当时未被采纳

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顾浩鼎的发言并未被采纳。大会结论改为“一年内会有5至6级地震”。既然大会当时并未采纳顾浩鼎的预测,何来后来的“顾浩鼎的发言是短期预报”的结论?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官方并没有正式发布短期预报。

实际情况二:“短期预报”区域也不包括海城

同上文所提到的中期预报一样,所谓的短期预报是基于中期预报的证据所做的预报,预报范围仅限于“渤海北部的金县-大连”区域,并没有包括海城在内。

三、“临震预报”仅是巧合 未预报时人已撤离

所谓“临震预报”

辽宁省地震办主任朱凤鸣在2月4日零时30分向省政府提交的《地震情报》第14期中,明言“震级尚在不断加大”和“很可能后面有较大地震”,这些被宣布为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官方的说法是,省政府于1975年2月4日“得到该日将于海城附近发生强震的预报”。

实际情况一:未预测地震“马上”发生

根据2004年,四位地震专家王克林、陈棋福、孙士鋐和辽宁省地震局王安东的调查显示,1975年2月4日,辽宁地震办没有一个工作人员认为,他们预测在那一天内会发生地震。朱凤鸣提交的报告中,“较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尺度是一两个星期之内,而非“马上”。

实际情况二:省领导行政命令成巧合“预报”

当朱凤鸣上报至革委会副主任华文时,华文立即要求“你们最好确定个地点,由我们通知有关县市到那里集合,立即研究防震措施和布置防震工作”。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华文的行政决定,阴差阳错地实现了海城地震的省级预报。

实际情况三:未预报前人员已撤离

由于2月3日傍晚至2月4日晨的频繁地震,一些山墙和烟囱已经倒塌。所以,一些公社和个人在没有收到上级要求的时候,已经自行疏散了。

“临震预报”的证据

前震频繁:从2月3日18时38分到2月4日17时39分,海城共发生地震33次;其中2级到2.9级地震9次,3级到3.9级地震8次,4级到4.9级地震2次。

实际情况一:小地震后出现大地震概率低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一次地震之后,3天内在其附近发生一次大地震的概率只有大约6%。这一概率在地震预测中是毫无借鉴意义的。每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4-5级地震的平均次数多达万次。如果把这些小震都当作是大地震的前震去预报,将会导致难以计算的误报和恐慌。

实际情况二:大地震前有前震概率低

大部分大地震发生前都没有前震,只有大约10~20%的大地震有前震。依靠前震来做地震预报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海城地震伤亡少并非因为“地震预报”

衡量一次地震预报是否成功的标准,在官方看来是死亡数字的多少。海城地震直接和间接死于此次地震的总人数只有2041人。在7.3级地震中,这个数字确实是一个成功。但这一成功也并不是完全因为地震预报结果。

首先,在1974年12月,辽宁本溪发生了5.2级地震。(据考察结论来看,这次地震是由水库引起的,属于人为地震/工程地震,与后来的海城地震无关。)次日,辽宁省发布通报,提出了三个短期预报,但随后证实这三次预报都是误报。尽管这次预报后来被证实为误报,当时辽宁省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以及沈阳军区政委的毛远新,下令组织震前演习,这客观上对一个多月之后的海城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由于地震发生时间是在傍晚,海城布房屋多是木制结构,这些也都极大地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

五、结语

海城经验的唯一成功,就是结果。海城地震的预报和防范虽然大大减少了人员损失,但是其经验却被错误总结了。可以说,海城经验对其他的地震预报没有科学借鉴意义。《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 (本文参考《Predicting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发表在2006年6月份出版的《美国地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