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大地震
在88年前的今天,1937年8月1日(农历1937年6月25日),山东菏泽大地震。
1937年8月1日,山东菏泽一日之内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日本军队大兵压境,北平、河北、山东一带人心惶惶,对于此时的菏泽百姓来说,这场从天而降的大灾难无疑是雪上加霜。
震前的预兆
据当地地方史料记载及老人回忆,这次地震的震前预兆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象异常。大风忽起忽止,空中伴有黑红色云雾,大雨倾盆如注,震前天气闷热,房屋四壁烫如炭火,据说震中区热伤7人,热死牲畜13头。二是地下水异常。震区大部分井水变浑、变色、起沫、冒泡,水位忽高忽低甚至外溢、自喷,正如当地民谚所云:“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可见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极有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三是生物反应异常。震前两、三天,震中区成群家燕露宿,驱赶不散;蝉出土比往年早一个月,而且数量特别多,四处乱爬;地震发生前一段时间,牛不吃草,马不进厩,成群的狗狂吠不已,成群的老鼠向背离震中的方向逃窜。四是震前地声、地光、地气明显。临震前地声沉闷如雷,菏泽县城有多人看到东城墙外有红色火球升起,大如磨盘,明亮耀眼,在空中停留大约2秒钟后消失。随即一道白光闪过,大震来临,而有红色火球升起的地方,震后有东北向大裂缝,最宽处数十厘米。
地震造成的灾害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凌晨4点35分48秒,震中在北纬35.4°,东经115.1°,震级为7级,震中烈度为9度。极震区位于菏泽县解元集一带,震区内房屋几乎全部倒毁,地裂普遍,宽处可达一米,人畜陷落无数,内涌黑水及流沙。
第二次地震发生在当晚6点41分5秒,震中在北纬35.3°,东经115.2°,震级为6.3级,极震区位于菏泽县北吴油房、朱楼、大马庄、王堂一带,震中烈度为8度。该区震时房屋倒塌、破坏在一半以上,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影响范围与第一次主震相混。据民国年间的《地质评论》杂志第5卷第5期《山东菏泽地震述要》一文记录:“菏泽大震之后,当时下午六时许又有一次剧烈地震,其烈度仅次于前次。此后较轻地震,甚为频繁,截至九月十日止,计有四十余次之多。被灾百姓皆露宿田野,织席为棚以避风雨。据菏泽县报告,震后阴雨连绵,平地水深数尺,淹没田禾,灾民鹄立水中,为状至惨。东明县境地面则到处缝裂,陷落无数井泉,中多冒出黑水。”
这次地震的震中菏泽县受灾最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共死亡3252人,受伤12701人,牲畜死亡 2719头,房屋倒塌32万间。县城城墙间有倒塌,南北城垛震翻,城内观音堂震倒。当时的菏泽农村多住土坯房,大部分村庄房屋落顶倒塌,所剩无几。地裂严重,喷沙、冒水和塌陷现象较普遍,有人和牲畜陷落坑中,后又被水喷出。震后大雨倾盆,秋禾被淹,交通梗阻,整个震灾区均成泽国,灾民露宿街头,无衣无食。
波及的范围
菏泽大地震波及范围广阔,北到北京,南至镇江,西起洛阳,东至黄、渤海沿岸,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与菏泽相邻的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也遭到了地震破坏,据中科院中南大地构造室等单位的调查资料介绍,河南省滑县、内黄南部、中部及汤阴东部,房屋间有倒塌,有的楼房(砖木结构房)也有裂缝,有些地方还有人畜伤亡之事;汤阴县城大南门城楼倒塌,内黄县裴村塔尖震歪;林县、安阳全境房屋多有明显裂缝,屋脊、女墙等多有圮倒,震时挂物强烈摇摆。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林县吉珍庄的《重修三大士殿碑记》(民国三十一年)记载:“6月25日(即公历8月1日)黎明,地球大震,翌日暴雨翻盆,七日不绝。”
江苏省徐州旧房坍塌50余间,死伤20余人,丰县、沛县有少数房屋倒塌。河北省肥乡、大名县有少数房屋倒塌。安徽省砀山倒毁茅屋三五间,另有数县也有震感。
当时媒体的报道
地震发生后,国内各大媒体均对此作了详尽的报道,介绍了震区人员、财产的损失情况,呼吁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赈济灾民。
首先做出反应的是南京的《中央日报》,该报在8月5日就对这次地震作了及时报道:“本月一日山东各县地震,然大都报告简略,而震源何在,亦多不明了……直至二日始略知梗概。缘该县一日间,连震数次,房屋倒塌,午后尤为剧烈,颠簸晕眩,恍如大海扁舟,更兼风雨昼晦,排山倒海,于是全县房屋,倒塌殆尽,交通机关完全破坏,妇孺冒雨直立街头,哭声震天,秩序混乱,官民忙于救灾,消息反传递不出。”
随后,《济南日报》、《大公报》、《申报》等报都先后报道了此次地震,对于大震后的惨景,《大公报》形象地说:“未死者均露宿街院,有席棚者百分得一,无衣无食,皆呆若木鸡,继夏大风雨经旬,平地水深数尺,田禾浸没水中,臭气冲天,瘟疫盛行,城内满街皆人,情形之惨,空前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