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原文和赏析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久客见华发,孤棹(zhào)桐庐归。
常年客居他乡,头发已渐了,独自一人坐船从桐庐回到钱塘。
桐庐:今属浙江杭州市。钱塘:今杭州。华发:花白的头发。孤棹:孤舟。棹,本指摇船的用具,这里指船。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天空的新月还很暗淡,那是因为西面落日的余晖还没有完全褪去。

渔浦(pǔ)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钱塘江上强劲的风使江面波浪很急,远处龙山脚下人家的炊烟只能隐约看到。
渔浦:在今浙江萧山西南,其对岸即杭州的六和塔。龙山:在杭州南,名卧龙山,为天目山分支。

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时不时还能听见沙洲上的飞雁因为躲避人,一只只鸣叫着匆匆飞去。

作者介绍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查看作者详细介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常年客居他乡,头发已渐了,独自一人坐船从桐庐回到钱塘。
天空的新月还很暗淡,那是因为西面落日的余晖还没有完全褪去。
钱塘江上强劲的风使江面波浪很急,远处龙山脚下人家的炊烟只能隐约看到。
时不时还能听见沙洲上的飞雁因为躲避人,一只只鸣叫着匆匆飞去。

注释
桐庐:今属浙江杭州市。
钱塘:今杭州。
渔浦:在今浙江萧山西南,其对岸即杭州的六和塔。
华发:花白的头发。
孤棹(zhào):孤舟。棹,本指摇船的用具,这里指船。
龙山:在杭州南,名卧龙山,为天目山分支。

金性尧选注.宋诗三百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06月:37

金性尧选注.宋诗三百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2.01:22

创作背景

潘阆一生之中居住在钱塘的时日较多,故视钱塘为第二故乡。这首五律是回归钱塘故里途中,为表达羁旅的惆怅和殷切的归心之情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15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30-31

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自己长久客居外地,终于可以回到桐庐。颔联从时间着笔,写傍晚舟中所见。颈联从经过的山水着笔,写归途景物。尾联写自己只听见雁声而未见雁鸟,与“岁暮”相呼应。这首诗明暗相衬,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给人以清晰的立体状的画面感。

这首诗首联是说:长久客居外地,不觉已经出现花白的头发了。此刻从桐庐乘着扁舟独自归来,表现出思归之情非常殷切。

颔联:“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从时间着笔,示傍晚舟中所见。这两句自然清颖,富于理趣,表面上信手拈来,实由洗练而出。时当上弦,新月已上,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天空中浮起了一弯眉月,而此时天边霞彩,却显得绚丽可爱。澄江如练,余霞成绮。虽然新月还未能朗照,却也带着些淡淡的晴彩了。东天的如眉初月,西天的夕阳在山,人在舟中,俯仰成趣。

颈联是从经过的山水着笔,写归途景物。时近黄昏,晚风渐紧,渔浦边上已聚集了渔舟,暮潮也随着兴起。江岸那边的龙山一带,升上了阵阵些微的炊烟,远方也见到星星的灯火。天空渐渐呈现了暮色,作者所乘的船儿,也便停泊了下来。

尾联:“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在泊舟之后,听到沙洲上已有落雁的声音。在草木黄落的深秋,鸿雁是惯于南飞的。现在一行行南飞的归雁,已在寻求它们歇宿的地方了。作者于凝静中看到“平沙落雁”的情景,而所见之景、所闻之声,却都是动态,这些景象,使作者更生思归之情。这两句和诗的起笔相应,显示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全诗作意,正在于一个“归”字。

这首五律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冬季独具特色的暮江晚景。最后一联用“闻”字写人惊雁飞,使整个图景延伸出无限幽思,静僻处顿添神采,犹如雁高飞而留馀响,渺远飘逸。这首诗,思致清远,刘攽《中山诗话》说:“潘阆诗有唐人风格,仆谓此诗,不减刘长卿。”刘长卿在唐代被称为五言长城,其诗句如“离人正惆怅,断月愁婵娟”、“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皆与此诗相近。

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30-31

穆杰主编.古诗词鉴赏·冬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6月:1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