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朱穆生平

朱穆生平介绍

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市)人,丞相朱晖之孙。初举孝廉。顺帝末,大将军梁冀使典兵事。桓帝时任侍御史。感时俗浇薄,作《崇厚论》、《绝交论》。永兴初,出任冀州刺史,镇压起事灾民。后触犯宦官,罚作刑徒,因千人上书为之鸣不平,赦归。居乡数年,复拜尚书。上书请除宦官未成,忧愤死。>>查看朱穆的诗词古文

生平

  朱穆(100~163)东汉学者。字公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家世衣冠,初举孝廉,后为侍御史。出为冀州刺史,因弹劾权贵、抑制豪强而受到诽谤,下狱治罪。后征拜为尚书,为人刚正不阿,居宫数十年,“死守善道”,蔬食布衣,家无余财,其思想节操为人所推重。时人有“兼资文武,海内奇士”之评。蔡邕在《朱公叔谥议》、《鼎铭》、《朱穆坟前方石碑》等文中对朱穆的操守多有赞扬。朱穆对当时的朝政多有批评,指出“公赋既重,私敛又深。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人如虏,或绝命于棰楚之下。或自贼于迫切之求”,“榜掠割肃,强令充足”(《后汉书·朱穆传》)。主张改革弊政,清除宦官,选用贤能,“减省第宅园池之费,拒绝郡国诸所奉送”(同上)。在哲学上,发挥道家重道返朴的观点。否定儒家的礼义而以道与理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同上)。重申老子的“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的观点,赞扬天的崇大和地的深厚.批评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极端片面的思想方法。他说:“尚相诽谤,谓之臧否。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务进者趋前而不顾后,荣贵者矜己不待人.智不接愚,富不赈贫,贞士孤而不恤,贤者厄而不存。”(同上)认为社会风尚是~种巨大力量,“故时教俗美,则小人守正。利不能诱也;时否俗薄,虽君子为邪。义不能止也”(同上)。指出当时的社会风尚越来越坏,而且难以挽回。他说:“先进者既往而不反,生来者复习俗而追之。是以虚华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纯笃稀”(同上)。认为在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下,只有道家重道反朴的思想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后汉书》卷四三有传。有集2卷,今佚。《全后汉文》卷二八辑有其部分著作。

  朱穆自幼即以沉思好学、用心专一而著名,由于精力专注,或丢失衣冠,或跌落坑中,亦不自知;年50岁时还向同郡隐居武当山教授经传的赵康奉书称弟子,为时人所称服。朱穆为人耿直有韬略,20岁举孝廉,后拜郎中、尚书侍郎,被人称为“兼资文武,海内奇士”(范晔:《后汉书》卷43《朱穆传》)顺帝末,从大将军梁冀,为典兵事,甚见亲任。桓帝即位,升任侍御史,不久再迁议郎,与边韶、崔寔、曹寿等共入国史馆东观撰修《汉纪》,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补了《外戚传》及《儒林传》。

  桓帝崇尚敦厚,朱穆遂作《崇厚论》,呼吁重德教;又著《绝交论》,倡导交往以公。永兴元年(153年),冀州发生严重的水灾饥荒,社会秩序混乱,朱穆奉命出任冀州刺史,因慑于朱穆威名,贪官污吏闻风而逃,冀州百县中仅解印外逃的县官即达四十余人,他一到任,就严惩为非作歹的贪官豪强,终因触怒朝廷宦官权贵,被捕还京师,罚作刑徒。后得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申诉,为朱穆鸣不平,方获释归居乡里。居家数载,复为尚书,仍刚直不阿,屡次上书或面谏罢除宦官,桓帝不从,遂遭排挤诋毁,终日愤懑抑郁,于延熹六年(163年)发疽而死。朱穆死后,诏赠益州太守,谥“文忠先生”。善文辞,为蔡邕所重,诗仅存《与刘伯宗绝交诗》一首。

猜你喜欢

  • 徐仪

    (?—608)南朝陈东海郯人。徐陵子。少聪明机警,善《周易》,举高第,为秘书郎,出为乌伤令。陈后主祯明初迁尚书殿中郎兼东宫学士。陈亡入隋,隐于钱塘赭山。炀帝召为学士,除著作郎。

  • 杨修

    唐同州冯翊人。杨发子。宣宗大中元年进士。官终殿中侍御史。有俊才,尤能为歌诗。发兄弟四人,乘与诸群从皆以文学登高第,时号“修行杨家”。

  • 周官

     苏州府吴县人,字懋夫。善画山水人物,无俗韵。白描尤精绝,所绘饮中八仙,衣冠古雅,深得醉乡意态。正德十一年临李伯时罗汉卷,堪称佳作。

  • 王埜

    王埜(yě),字子文,号潜斋,生于金华(今浙江金华),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嘉定十二年(1219年),考中进士,历任两浙转运判官、权镇江知府、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等职。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吴郡侯。因与宰相不合,言者攻之,罢任,提举洞霄宫。工于诗,书法学欧阳询,署书尤清劲。金华宝婺观中八咏楼扁,智者寺倚松亭扁“灵源胜地”四大字,赤松山亭额及江宁雨花台緫秀堂扁,皆其所书。存词三首。

  • 盛景年

    字修龄,新昌人。至正十三年乡贡。

  • 周嵩

    周嵩,字乔年,洞庭西山人。宋末诸生。事见《七十二峰足徵集》卷二。今录诗四首。

  • 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乳名龙角。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 于仲文

    隋河南洛阳人,字次武。于顗弟。少好学不倦。及长,时称名公子。北周时累迁至河南道行军总管。从讨尉迟迥,以谋俘迥将席毗罗,河南平。入隋,以坐叔于翼事下狱,上书陈辩,得释。明年拜行军元帅统十二总管以击突厥。突厥见其军严整,不战而退。时尚书省文簿繁杂,吏多奸险,帝乃令仲文勘省中事,发擿甚多。又决渭河开漕渠以运粮。炀帝即位,迁右翊卫大将军,参掌文武选事。后以辽东之役无功,系狱忧恚而病,困笃方出之,卒于家。

  • 颜延之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嗜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娶。

  • 萧琛

    (478—529)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彦瑜。萧惠开从子。少朗悟,有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与萧衍(梁武帝)等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入梁,累迁安西长史、江夏太守,官至侍中、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性通脱。自称有音律、书、酒三好。年长,二事都废,唯书籍不衰。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等,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