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戚夫人生平

戚夫人生平介绍

戚夫人(前224-前194年)亦称戚姬。秦末定陶人,刘邦受封汉王後,进入后宫,得到汉王刘邦的百般宠幸,生下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刘邦死後,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囚戚夫人于永巷,让其每日舂米,戚夫人不甘被贬为舂工,于是通过唱怨歌形式,希望有人能告诉她儿子刘如意以及大臣,自己被贬做舂工,吕后得知戚夫人不甘失败,于是派人将其做成人彘。>>查看戚夫人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有宠于上
  刘邦当了汉王之后遇到了定陶戚姬,戚姬生了赵隐王如意。汉朝建立,吕雉成为汉高祖的正宫皇后,儿子是太子。戚夫人的儿子如意有好几次几乎取代太子地位。

楚歌楚舞
  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换立太子的愿望更加强烈,直到太子于一次宴会中请商山四皓出面相随,刘邦受到假象蒙蔽无奈地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刘邦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因此懊丧、悲愁、恐惧而泣涕。刘邦为了使戚夫人排遣悲愁,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随后,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

永巷舂歌
  高祖驾崩后惠帝即位,吕后大权在握,随即把戚夫人囚于永巷,剃其头发,使戴枷锁、穿褚红囚衣,罚其舂米、服劳役。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了一首她创作的流传至今的诗歌《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爱子遇害
  汉惠帝元年,吕后下令召赵王刘如意进京,刘如意这年不过十二三岁,虽然名为封国之王,实际上年幼识浅,凡事都靠国相周昌主张,他自然也是吕雉铲除的对象。只是当年刘邦曾经郑重其事地向周昌托孤,吕雉征召了赵王三次,三次都被知道底细的周昌硬邦邦地拒绝了。吕雉只好先召周昌,再召赵王。刘如意不敢拒绝,果然来到长安。吕雉虽狠毒,刘盈却天性善良,无论如何都要想法子保全弟弟的性命,所以打从刘如意踏进长安地域的那一刻起,他就亲自出城迎接,并从此与弟弟同食同寝,使吕雉无从下手。有一天刘盈外出习射,刘如意因为年幼无法早起,吕雉便趁机派人鸩杀如意。等到刘盈回来,如意已经被毒死。

人彘之酷
  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在赵王刘如意毒杀之后,吕后使人挖去戚夫人的双眼、熏聋其耳、灌药致哑、断其手足,然后丢进茅房里,命名为“人彘”,意思即如猪之人。

后世纪念

定陶戚姬寺
  戚姬寺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城东北十二华里,相传汉文帝即位后建祠庙纪念戚夫人,后世称之为“戚姬寺”,占地面积五市亩。戚姬寺遗址于2006年12月7日入选“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列表。《定陶县志》记载:“戚姬村,在县北十五里,戚夫人故里。十道志云:汉高略地至定陶获焉。今有戚堌寺。”

睢宁戚姬苑
  戚姬苑位于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戚姬村彭庄,西渭河东岸。后人为念戚氏,立庙祭之,曰戚姬苑。戚姬苑建自汉时,何年无可考,相传为汉文帝刘恒即位后所立,仍存三间偏殿和“汉碑”一块。《光绪睢宁县志稿》记载:“戚姬苑,在县东北,相传为戚夫人生处。”

汶上戚姬村
  戚姬村位于济宁市汶上县军屯乡北部,大汶河南岸,当地流传着“戚姬娘娘”的故事,汶上人民对戚姬的遭遇痛心疾首,为怀念戚夫人修建了戚姬庙,并命村名为“戚姬村”。

泗县戚姬庙
  戚姬庙位于宿州市泗县长沟镇戚庙村,《虹县志》、《泗虹合志》、《泗州志》均记载虹县西三十五里有戚夫人墓,墓碑和戚姬庙依存。墓碑图片见《泗州游韵》一书。

咸阳戚姬冢
  戚姬冢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柏家咀村,宋代方志地理学家宋敏求所撰的《长安志》咸阳条目下有:“戚夫人冢在县西十五里”之录。据说吕后去世后,诸吕被翦灭,戚夫人也被迁葬于长陵陪葬,长陵东南的一座大汉墓即为戚夫人墓。

洋县戚姬墓
  戚姬墓位于汉中市洋县城西4公里戚氏村,另有一说,西乡县东南12公里的观音庙原址即汉之戚姬庙。戚姬遭吕后残害后,乡人怀念不已,建庙祠祀,又因惮于吕后淫威,不敢明称戚姬庙,假托为“娘娘庙”。《汉中记》说:“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经考证这是因古洋州之民惋惜戚夫人而产生的附会。

海宁戚姬浜
  戚姬浜位于浙江省海宁市,沿着戚姬路往南,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前边就是钱塘江,戚姬浜美景犹如画卷。海宁戚姬村、戚姬港、戚姬弄因“汉戚姬葬碑”而得名,宋代《澉水志》称:“石碑在六里堰西,地名根竹有二石碑夹道而立,高一丈五尺,旧传汉戚姬葬碑,岁久磨灭”

猜你喜欢

  • 孔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阎尔梅

    阎尔梅(1603—1679)明末诗文家,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汉族,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阎尔梅逝后,子孙私上谥号''文节''。其身为日月堂八世。

  • 周承勋

    广德人,字希稷。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知昆山县,政平讼简,民为感悦。有《清閟集》。

  • 周在

    苏州府太仓人,字善卿。正德九年进士。授宝坻知县。忤太监王孜,遭械治。复职后,又以案治薛鸣凤忤刘瑾,廷杖下狱。再擢御史。嘉靖时以疏论王琼阴狠,杖责,出为吉安推官。有《燕京逮事录》、《行台纪兴》。

  • 邹鎏

    邹鎏,字石可。海阳(今潮州)人。明思宗崇祯四年(一六三一)进士。授户部主事,榷河西务兼管漕运,夙弊釐清。转本部员外郎,升四川司郎中。出知襄阳府,时张献忠据谷城,襄阳几陷,鎏练兵筹饷,出奇制胜,越四月而城得全。以荐署郧襄监军副使,官至太仆寺卿,以母老乞归。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一八有传。

  • 周孟简

    (1378—1430)江西吉水人,名伟,以字行。周述从弟。永乐二年进士,授编修。在翰林二十年,出为襄王府长史。生平无睚眦于人,为世所重。有《竹涧集》、《翰林集》、《西垣诗集》。

  • 归庄

    归庄(1613~1673),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孙,书画篆刻家归昌世季子,明末诸生,与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善草书、画竹,文章胎息深厚,诗多奇气。有《玄弓》、《恒轩》、传世者名《归玄恭文钞》、《归玄恭遗著》。

  • 祖道

     祖道,号竹溪,如皋人,本姓范。江都秋雨庵僧。

  • 詹琏

    詹琏,惠来人。明思宗崇祯间诸生。事见清雍正《惠来县志》卷一八。

  •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