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陈元光生平

陈元光生平介绍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河东道人[(一说河南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县。)。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陈元光去世后,被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查看陈元光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平定啸乱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民苦蛮獠之乱,佥乞镇帅以靖边方。”归德将军陈政正是在此时临危受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从河南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平乱。其子陈元光时年13岁,也加入南下的唐军。陈政率领唐军顺着淮河进入大运河,沿运河南下进入浙江,再由仙霞岭入闽,连克数座蛮獠盘踞的峒寨后,直抵位于今华安县的九龙山地界。在此地,由于众寡悬殊,唐军一时无法突围,加上来自中原的府兵水土不服,难以忍受“蛮獠之区,瘴疠之地”的温湿气候,许多将士染病不起。陷入困境的唐军无奈退守九龙山,上奏朝廷请求增派援兵。

  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陈政的两位胞兄率领府兵及军眷5000多人“尽室南来”,包括75岁高龄的母亲魏太夫人。行军途中,两位兄长相继病逝,魏太夫人毅然代替儿子,将援兵带到九龙山,与陈政会合。唐军军威大振,一举突出重围。九龙山大捷后,唐军一路征战,连克36个蛮獠山寨。今天的漳浦县盘陀镇,还留存有一座娘仔庙。庙的主人娘慧仙,是曾与一众山寇啸聚山林的娘子寨寨主。陈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瑶潜入寨中,智取娘慧仙,将其招安。拔除最后一座山寨后,唐军越过蒲葵关,落脚于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在此安营扎寨,取得平乱的决定性胜利。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积劳成疾,卒于云霄,埋骨将军山。21岁的陈元光子承父业,执掌帅印,继续带领陈家军开发南蛮之地。“陈元光认为,生产落后、民性凶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这一带经常发生暴乱的根源。”长期从事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民俗专家方群达说,为保此地长治久安,陈元光在入闽的第14年,上书朝廷,奏请设置州郡。两年后,武则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于云霄。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

开漳治州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呈请皇帝在泉州、朝州之间设郡县,以利加强对漳州地区的封建统治。 在火田村火田溪中游,至今残存着一段长约30米的水坝,当地百姓称其为“军坡”,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是陈将军率开漳将士屯垦时兴建的水利工程,坝长120米,引水渠全长4000米。”汤毓贤说,“军坡”的灌溉面积达千亩以上,是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历经沧海桑田,至今仍惠泽一方。

  “军坡”是陈元光重视生产的历史见证。闽南战事方息,陈元光心心念念的便是如何建设新漳州。那时的漳州,生产落后,野兽出没,尚未开化,历多年战乱后更是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建立一个新州郡不易,建设一个新州郡更难。陈元光治漳的第一步是发展生产。火田村是陈元光在漳州建立的第一个村落,村名历经千年,未曾更改。当年,陈元光带领将士,与流民一起在这里开垦土地,依户分田,种植庄稼。士兵们“平居则狩猎,有役则战守”。寓兵于农的政策,大大推动了这块“处女地”的开发。陈元光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闽南,让当地百姓掌握了铁器牛耕,走出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

  开漳将士中多能工巧匠,善纺织、烧陶、冶铁,填补了闽地手工业的空白。陈元光实行“通商惠农”政策,使漳州迅速成都为南方商业重镇。同时,当地的交通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九龙江、漳江等成为重要航道。渔业因此兴盛,鲨鱼皮是当时漳州的主要贡品。

  在漳州市芗城区,一座盛唐遗迹记录着漳州教育的发端,它就是松洲书院。

  “松洲书院是中国最早以书院命名的一所学校,也是福建省最早的书院之一,由陈元光之子创建。”汤毓贤说,陈元光坚持“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则在闪庠序”。为此,他首开先河,在漳州创办乡校,推行科举制度。漳州从此重学风气盛行,开启了文风鼎盛的时代。改善汉蛮关系,是陈元光主政漳州的又一功绩。面对蛮獠的反抗,陈元光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对于愿意归顺的蛮族,进行安抚,编入户籍,实行区划自治,保其生活安定。他还鼓励部下与蛮獠通婚,以促进民族融合。为此,他身体力行,迎娶当地种氏为妻,打破了过去蛮人不与外人通婚的传统。

  经过近40年的开发建设,漳州从不毛之地变身民风淳厚、百业兴旺的乐土。“方数千里,无桴鼓之声”,汉蛮和谐共处,少有战事;“花卉三冬绿,嘉禾二度新”,一派繁荣景象。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潮州一带残寇复起,陈元光率轻骑御敌,途中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最后身负重伤,战死沙场。漳州全城哀痛,军民们最初把他葬于云霄大峙原,这座山也因百姓在山头挂满白色葛布,得名葛布山。

源祭圣王
  陈元光死后,历朝历代感念其开漳之功,相继对其进行褒封。自唐以来,历代朝廷对陈元光的追封计达22次,仅两宋就有15次之多。清乾隆年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圣王”。至此,一代功臣,登上了神坛,受后人朝拜。

  陈元光及87姓府兵的后裔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成为日后漳州、泉州、潮汕地区的主要人口成分。唐以后,开漳后裔不断向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迁徙,落籍当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开漳圣王信仰文化。从此,开漳圣王成为两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陈元光的事迹,未见于新旧唐书。“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千百年来,两岸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创业先人,为他而建的威惠庙香火长盛不衰。

家庭成员

  祖父:(生卒年未详)陈犊,字克耕,祖籍山西河东,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驻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原配卒。

  祖母:魏敬(599—691)字玉珏,号云霄,世称魏妈,河南光州固始人,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

  父亲:陈政(616-677年)字一民,号素轩,河东人,迁居光州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生于隋大业十二年、青年时随父陈犊(字克耕)从唐太宗打天下,攻克山西临汾等郡县,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父陈犊,陈政为陈犊与魏敬之子,排行第三。

  儿子:陈珦(?~742年),字朝佩。陈元光子,生于火田村(该村在漳州建州时为漳浦县地)。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以明经登第。当时武后称帝已10余年,陈珦见朝中显贵互相倾轧,遂上疏请求归养。

  孙子:陈酆(?~779年),字有芑,陈元光孙、陈珦之子。天宝(742年至755年)中期,授朝散大夫、中郎将、漳州刺史。殳伯梁他调,陈酆继任漳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陈酆逝世,谥忠宪。

  曾孙:陈谟(生卒年未详),字以忠。陈酆之子。建中二年(781年)代理漳州刺史。

后世纪念

墓葬
  位于漳州市市郊浦南镇石鼓山,距市区15公里。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羊、石狮及华表各一对。陈元光(公元657—711年),字廷巨,号龙湖,光州固始人,为唐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博通经史韬略,自著兵书,父亡后,他接替父职,受命任鹰扬将军。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获准在泉、潮之间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刺史长达26年。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公元落711年,陈元光战死并葬于绥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盘陀大崎湾),墓呈圆丘形,墓前碑文为:“唐开漳陈将军墓”。被尊奉为“开漳圣王”。

后世纪念
  陈元光祖祠:位于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乡陈集村。又名将军祠。唐代大将陈元光后裔所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修。现存正殿五间,大式硬山灰瓦顶。殿内支柱,有厢房等建筑十四间,硬山灰瓦顶,保存较完好。

  陈元光广场 :固始县政府于2004年5月在县城中心地带建成陈元光广场投入使用,广场以固始后裔“开漳圣王”陈元光命名,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2006年9月,由固始县姊妹县云霄县捐赠的陈元光雕像落成;其高7.11米,长5.55米,宽2.55米,总重35吨,用石123块,现已成为广场标志性建筑。

  现今漳州市浦南乡有一座陈元光墓,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保护文物。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海内外陈氏宗亲前往寻根问祖者不计其数。

  据统计,漳州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登记在册有251座,而“开漳圣王”庙宇在台湾则达360多座。海内外“开漳圣王”2000多万信众中,台湾信众近500万人,近80座宫庙成立了“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

  每年十一月初五,闽南隆冬时节这一天,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漳籍同胞均集于芗城浦南镇石鼓山开漳圣王陈元光陵园,缅怀先贤的伟绩和功德。

人物评价

总评
  唐初由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部入闽,并对漳潮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它不仅直接影响这个地区,也间接地影响到后代对台湾省的开发。应该指出,由于陈元光本人的组织才能和实际上的领导地位,他在这一开发过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

历朝封赠褒扬
  唐先天元年(712年),敕赠“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禄大夫、中书左丞临漳侯。谥忠毅文惠”;开元四年(716年),又敕赠“颍川侯”。

  唐开元四年(716年),在陈元光殉职后第五年,州县治迁至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唐玄宗皇帝追赠陈元光为“颍川侯”,并下诏书在州治敕建奉祀陈元光庙宇,且赐乐器、祭器,建“盛德世祀”牌坊以表之。

  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北迁龙溪(今漳州市区),奉敕改葬陈元光于州治之北的松州堡高坡上(今芗城区浦南镇),遂又立庙于石鼓山下(世称松州庙)。

  五代(947年),敕赠“保定将军兼金紫光禄大夫,太傅尚书令”。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敕赠“保定男”;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赠宗应伯;

  煦宁八年(1075年)六月,敕赠“泽公”;

  政和三年(1113年)十月,赐庙额“威惠”;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敕赠“忠泽公”。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加赠“显佑”;

  绍兴二年(1132年),敕赠“辅国将军”。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加赠“英烈”;

  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赠“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

  绍兴十三年(1143年),敕赠“开漳州主圣王”,加谥“忠毅文惠王”;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敕赠“灵著王”;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加赠“顺应”;

  绍兴三十年(1160年)加赠“昭烈”;

  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敕赠“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

  宝庆二年(1226年)敕赠“宗毅公”。

  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赠“昭烈侯”;

  万历七年(1579年),敕赠“威惠开漳陈圣王”。

  清乾隆四年(1739年),御赐宫灯一对,御书“唐高封祀典开漳圣王”。

后世影响

  其一,戍闽开漳,加速了东南边陲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使蛮荒之地的少数民族归顺了朝廷,巩固了大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唐初,泉、潮间被视为“蛮獠”的族,几乎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多住在“背山面海”的“蛇豕之区”,以狩猎为生,山洞为家,到处“榛莽如是,几疑非人所居”(陈元光《谢准请(建州县)表》。他们常与安居从事农耕的汉人发生冲突,历朝政府所派军队都未能进入其“领地”,只能以九龙江为界,“插柳为营”,中央政权鞭长莫及。而九龙江以西尽为“蛮獠”活动场所,他们据此长期与官府对峙,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陈元光祖孙及其将士戍闽开漳,开创了东南边陲的历史新纪元,使昔日蛮荒之地,渐成文明之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风俗等开始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并逐步贴近中原水平。居民的血统、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自此与中原息息相通,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在闽粤之域得以发扬光大。此后千余年来,闽南一带未出现与中央政权相对抗的割据政权和势力,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其历史意义和影响都是划时代的。

  其二,陈元光祖孙数代作为儒家政教思想的实践者和中原文化的传播者,对漳、泉、潮、汕诸州日后成为饮誉海内外的文风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属地成为民风淳厚、才俊辈出的礼义之邦,起了勿庸置疑的奠基作用。并以其蓬勃的历史感召力和传承力,对后世教育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和良风美俗的形成,产生了绵绵无止的影响。陈元光祖孙这一历史功绩的建树,应当说是与其家族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固始地处中原,而中原则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经济和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甚至可以说领华夏之先。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元光,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又聪颖好学,有条件博览儒家经典,备受儒家思想文化的薰陶,13岁即领乡荐第一。袭任左郎将和晋任漳州首任刺史后,就显示出他的文韬武略和治漳才能。他不仅是一位善于领兵征战的将军,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满腹经伦的儒教学者、颇有成就的诗人。著有《龙湖集》、《玉钤集》、《兵法射诀》等诗文集,《全唐诗》有其诗作七首。由此可见,集文官儒将于一身的陈元光,具备这样高的素质和修养,主政期间重教兴文,德礼育人,恩威并重,倡导文明,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也惟此,才收到了“偃武修文,四夷自服”的社会效果。

  其三陈元光及其祖孙戍闽开漳功绩,为闽粤台同胞和海外“唐人”世代景仰,广为传颂。一千多年来,闽粤人民一向尊崇陈元光为“开漳圣王”,纷纷立庙奉祀,至今香火如昔。唐、五代、宋朝廷先后追封陈元光将军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禄大夫中书丞”、“保定将军”、“太尉尚书令”、“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等。漳州和潮、汕地区民间供奉“开漳圣王”的威惠庙、燕翼宫、州主庙等有百余座。目前在台湾奉祀陈圣王的威惠庙、昭惠庙等有53座(一说55座),其中以宜兰、桃园、台北数量、香火为最。在东南亚各地陈圣王庙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猜你喜欢

  • 岳岱

    苏州人,字东伯,自称秦馀山人,又号漳馀子。为嘉靖、隆庆间名士,隐居阳山。中年出游恒、岱诸岳及东南诸名山。善画能书。尝作《咏怀诗》九十六篇,为时所称。

  • 钟廷瑛

    钟廷瑛,字退轩,历城人。举人,官黟县知县。有《退轩诗钞》。

  • 杨廉

    生卒年、籍贯均不详。一作杨庶,与沈佺期同时。曾在尚书省任职,后为给事中。事迹见沈佺期《酬杨给事中廉见赠台中》诗。善属文。《全唐诗》存诗2首。

  •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 周德清

    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

  • 王大学士

    王大学士即元代集贤大学士王约〔公元1252至1333年〕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亦称大梁王文定公。生于元宪宗二年,卒于文宗至顺四年,年八十二岁。祖父王通为汴京三槐堂之后,宋末避乱迁真定(今河北正定)。王约性颖悟,风格不凡,尝从魏初游博览经史,工文辞。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翰林学士王盘荐为从事,累拜监察御史。

  • 李播

    中唐诗人李播(字子烈,789~?)当时诗名甚著,白居易称颂他“动笔诗传鲍谢风”(《寄李蕲州》),但其人之诗传世者甚少,《全唐诗》卷四九一仅录存其《见志》诗一首,又《全唐诗》卷七七三有署名李播的一首五绝《见美人闻琴不听》。白居易在自己的《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一诗中引用过李十九播《悼故妓》中的两句:“直应人世无风月,始是心中忘却时”。

  • 黎括

    字伯括,清化人。

  • 田锡

    田锡(940~1004),字表圣,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

  • 卢元明

    北魏范阳涿人,字幼章。卢昶子。涉历群书,兼有文义。临淮王元彧引为开府属。孝武帝时,封城阳县子,官中书侍郎。东魏孝静帝天平中,官至尚书右丞,兼黄门郎、本州大中正。性好玄理,作史子杂论数十篇。今存《剧鼠赋》、《嵩高山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