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王质生平

王质生平介绍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查看王质的诗词古文

生平

  王质少年聪颖好学,23岁那年,进入宋朝最高学府——太学学习。他博通经史,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与九江王阮齐名,深受中书舍人张孝祥父子器重。1160年,考取一甲进士,高宗召试馆职,未到任。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御史中丞汪澈出任荆襄宣谕使,次年枢密使张浚出任江淮都督,两人皆爱王质之才,先后聘为幕僚,不久被推荐为太学正(太学中协助博士教学、训导的学官)。当时,孝宗因军机大政举棋不定,多次更换宰相,在“战、和、守”之间摇摆,最后起用秦桧党徒汤思退(主和派)。年仅28岁的王质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疏,极言“战、和、守”三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毫无忌讳地指出,当外御其侮之际,君主应该当机立断,主张不可动摇;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宰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孝宗心知王质忠诚,却未表态。于是,平素忌惮王质的中贵人就乘机诽谤,指责王质“年少好异论”。其太学正之职被免去。

  1162年,主战派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征聘王质为幕友。一日,虞允文令王质起草讨伐契母檄文,王质挥毫立就,辞气激壮,虞允文离席执其手说:“景文,天才也!”遂保荐其为敕令所删定官,负责修改审定皇帝命令、法令或立法。不久改任其为枢密院编修官,负责编修国家军事文献。1165年,虞允文执掌枢密院。孝宗命其选拔谏官,虞允文盛赞王质耿直不阿,且文采出众,便荐其为右正言(负责规谏)之职。因当时朝中权贵对耿直的王质又恨又怕,便暗中进行诋毁、阻止,最后此事不了了之。王质仅被任命为荆南府通判(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诉讼等事项的官员),不久改为吉州通判,王质均未到任,于是绝意仕途,“奉祠(只领官俸而无职事,相当于提前退休)山居”,从此隐居家乡,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纵观王质一生,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文人,更是一名爱国志士。他生活在南宋初年,身处乱世,但他十分关心政治,是一名坚定的抗战派。早年他积极进取,但因性格耿直,迭遭打击,多次罢官,多次入幕府,但始终壮志未酬。《宋史》称其“奉祠去国”“负其有为之才”,深深为他叹惜。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

  王质是一个著名的《诗经》学家,与郑樵、朱熹齐名,且自成一家之言。他的《诗经》研究著作《诗总闻》,是其30年苦心孤诣编撰的学术专著。该书独创“十闻”之体,对《诗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系统解说,提出“即辞求事,即事求意”的命题。他力图摆脱传统的汉学体系的束缚,废除《诗序》,完全按照自己对《诗经》原文的理解阐释诗意。其书取诗三百篇,每篇说其大义,后有《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共十门,以注解字音、词义、名物制度,介绍时代背景和点明诗之主旨。每篇又有《总闻》,是对一篇诗的总论。王质还认为《二南》是诗的一体,是《诗经》“南、风、雅、颂”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它们都是乐歌之名。为此又撰“闻南”、“闻风”、“闻雅”、“闻颂”,分别冠于四个部分之前。《诗总闻》因多发个人新见,富有文学创获,至今仍是《诗经》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质最突出的才华,表现在文学上,他善诗、工词、能文,是一个著名文学家,且著述颇丰。有宋一代,王质就已名满天下,以“文学推重于时”。同代词人李流谦称赞王质“负排阊阖气,有泣鬼神诗”;与其齐名的王阮说:“听景文论古,如读郦道元水经,名川大山,贯穿周匝,无所间断。咳唾皆成珠玑。”著名诗人陆游是王质的好友,陆游在《剑南诗稿·五律·送王景文》中说:“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风雨津亭暮,辞君泪满巾。”王质十分推崇北宋文学家苏轼,把自己看成是苏轼的继承者,他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王质作品流畅爽快,很有苏轼气派。他的奏议很有气势,是其散文创作中成就突出的部分。明朝郭子章云:“(王质)奏疏通达,似贾长沙、陆敬舆”;王质的游记也间有成功之作,其《游东林山水记》,收入《历代游记选》;王质诗作中七古、律诗、七绝数量较多,成就也较高,七古多写得奔放豪迈,律绝以隽快蕴藉见长;词作骏发豪迈,喜用口语,风格清壮,爱国词、闲逸词、咏史怀古词、咏物词,都各具特色,代表作有《山行即事》、《定风波·赠将》等,如其名作《长相思·渔父》:“山青青,水青青,两岸萧萧芦荻林,水深村又深。风泠泠,露泠泠,一叶扁舟深处横,垂杨鸥不惊。”清新明快,意境幽然,将乡村生活闲适自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189年,王质在家中去世,享年55岁,葬于阳辛牛头山(今富水大坝附近的水库畔,墓尚存)。他的主要著作有《雪山集》16卷、《诗总闻》20卷、《夷坚别志》24卷、《朴论》50篇、《林泉结契》5卷、《绍陶录》2卷等。其名著《雪山集》于1775年由乾隆御批编入《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 神秀

    神秀(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神秀为禅宗“北宗”创始人,与师弟慧能(南宗禅创始人)并称“南能北秀”。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令为“教授师”。

  • 周光纬

    周光纬,字孟昭,仁和人。官大理寺评事。有《红蕉馆诗钞》。

  • 郭麟孙

    元平江路人,字祥卿。博学工诗。为钱塘吏,调江东,归吴卒。有《祥卿集》。

  • 邹梦桂

    邹梦桂,字汝丹,明嘉靖癸卯(1543年)举人,无锡邹氏二十一世全五支裔,居江阴,少孤发愤自力,将祖上所遗田产悉让其弟,而资馆自给。

  • 严公贶

    生卒年不详。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后徙家梓潼(今属四川)。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幼子。德宗贞元中举进士不第。宪宗元和元年(806)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告捷官(杨于陵《贺收剑门表》),其后仕历不详。权德舆称其“以修词为州党所荐”(《严震墓志并序》)。事迹略见《元和姓纂》卷五、《唐诗纪事》卷三二。《全唐诗》存诗1首。

  • 杨徽之

    杨徽之(921~1000)宋代官员、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周显德二年举进士甲科,起家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因文才出众,曾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后患足疾而卒,谥文庄。

  • 奥敦周卿

    奥敦周卿(生卒不详),女真族人。似与白朴同时,元初人。字周卿,号竹庵。奥敦是女真姓氏。《全元散曲》存其小令2首。其先世仕金。父奥敦保和降元后,累立战功,由万户迁至德兴府元帅。周卿本人历官怀孟路总管府判官、侍御史、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为元散曲前期作家,与杨果、白朴有交往,相互酬唱。今存小令二首,套数三曲。《太和正音谱》列为「词林英杰。」

  • 周云

     吉州吉水人,字从龙。以诗文受知于周必大。宁宗开禧间真德秀奉使,辟为掌笺。奏授行在同知主管枢密机宜文字,领兵北归,调荆、襄,累有功,擢广西兵马钤辖。与杨万里亦相师友。

  • 朱思本

    朱思本(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元代地理学家。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祖父以科举入仕,任淮阴县令。父不仕。入元后,家庭开始破落。至元十二年(1275)底,抚州被元军占领。宋亡之痛,笼罩着朱思本一家,长辈们抱着与新皇朝不合作的态度,坚决不仕元。长辈们厌世遁迹、薄视名利的处世心态,对年幼的朱思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思本在谢绝了李孟劝他返儒入仕之后,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考察活动。经过10年的努力,他终于绘成“长广七尺”的《舆地图》,后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

  • 沈复

    沈复(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