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朱彝尊生平

朱彝尊生平介绍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查看朱彝尊的诗词古文

纪念场所

朱彝尊墓在嘉兴塘汇乡百花庄村,今已不存。其故居曝书亭在今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先世江苏吴江人,明景泰四年迁于浙江嘉兴府秀水县,遂为秀水人。清顺治六年,彝尊挈家移居嘉兴梅会里(今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其故宅今为王店曝书亭公园。

藏书故事

  精于金石文史,游大江南北,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经瓯越,所至丛祠荒冢,破炉残碑之文,无不搜剔考证,与史传参校异同。家富藏书,通籍之后,所藏益富,曾收李延昰藏书50柜,2 500卷,达到藏书3 000余卷,后又收项氏“万卷楼”残帙,又到曹溶、徐乾学家,借其藏书传抄,其藏书所好愈笃。又借抄于宛平孙氏、无锡秦氏、昆山徐氏、晋江黄氏、钱唐龚氏等诸家旧藏,合计先后所得自称“拥书8万卷”。藏书处名“曝书亭”、“古藤书屋”,“潜采堂”,聚藏30椟,曾因偷抄史馆藏书而被贬官,遂刻有一藏书铭文称:“夺我七品官,写我万卷书。” 藏书印有“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梅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橘庄十四日癸酋时”、“秀水朱彝尊锡鬯氏”、“南书房镝史记”、“南书房旧讲官”、“小长芦钓鱼师”、“得之有道传之无愧”、“别业在小长芦之南毂山之东东西峡石大小横山之北”等。

  子朱昆田(1652~1699),继承“曝书亭”藏书。长达数十年未减。

  先著有《经义存亡考》,经不断修订,成《经义考》300卷,是第一部统考历代经学的专科目录。以书名为纲,参历代目录所著说经之书,先注卷数、著者、注疏者,其下各注存、佚、阙、未见等附注,自古以来诸家书目所未及。网罗宏富,为两千年来经书总汇,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必备工具书,毛奇龄称编纂该书“非博极群书,不能有此”。康熙帝南巡时,还亲自为他写了“研经博物”的题词。此目分别在康熙四十年(1701)和乾隆二十年(1755)刊行。乾隆末年,翁方纲撰《经义考补正》12卷。

生平

  朱彝尊,字锡鬯,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明朝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天赋异常,读书过目不忘。家里贫穷,四方游学,向南越过岭南,向北到达云朔地区(山西北部靠近内蒙地区,辽有代北云朔诏讨司,后改云内州,辖境约相当于今内蒙固阳县、土右旗、土左旗一带,治所在柔服,今土左旗西北,领柔服、宁仁两县),向东到达大海,登到和陆地相连的之罘岛(在今山东烟台),游历浙江瓯江流域地区。碰到祠堂荒冢、破炉残碣上面的文字,都细细搜索考证,与历史记载参照对比,寻找其中的差异。回到故乡,和李良年、周筼、缪泳辈一起【讲授诗歌】,他的文名逐渐大了起来。

  康熙十八年,应试博学鸿词科考,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当时富平李因笃、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及朱彝尊都是以布衣百姓应试中考的,他们一起参与编修明史。他建议寻访遗留下来的典籍,同时放宽编修的时限,不要效仿元史那样编写的匆匆忙忙的。他辩论了方孝孺之友宋仲珩、王孟缊、郑叔度、林公辅诸人都没有被难,从而知道从亡、致身录说诛九族,并杀戮他的弟子朋友为一族不足为据,所说的九族,其实是本宗一族。又说东林人物不全都是君子,和东林不同道者,也不全都是小人。编写史书的人,不该存有门户偏见,以同道和不同道来分辨正邪。二十年,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担任江南地方主考官,被人们称为能够得到人才。入值南书房,赐紫禁城骑马。数次参与内廷宴会,被赏赐绣花服装、时令水果,他的诗中都有记载。不久因为私自挟带小胥进入内廷写书被弹劾,降官一级,后来有官复原职。三十一年,假归。康熙南巡,在无锡迎驾,御书“研经博物”匾额赏赐给他。当时王士祯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只有彝尊兼有众长,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曾选《明诗综》,或因人录诗,或因诗存人,选择排序最为恰当。八十一岁过世。子朱昆田,也工于诗文,早卒。孙子朱稻孙,举乾隆丙辰博学鸿词科,也能继承先祖家风。

  和朱彝尊一起参与教授诗歌的人中,李良年,字武曹,同乡人。与兄李绳远、弟李符都有诗名。中博学鸿词科考试,被罢官归家。谭吉璁,字舟石,嘉兴人,彝尊姑姑的儿子。年少时遇到强盗,以身体保护父亲,强盗舍之而去。后来以诸生试国子监第一,被授与弘文院撰文中书舍人职务,外派为延安同知。吴三桂叛乱,守榆城独独能够保全,论功加一级。推举应博学鸿词科考试,【报罢】。有《嘉树堂集》。

猜你喜欢

  • 臧懋循

    (1550—1620)明湖州府长兴人,字晋叔,号顾渚。万历八年进士。授荆州府学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以放荡不羁,被劾归。辑《古诗所》、《唐诗所》,又编《元曲选》,收元人杂剧一百种。另有《负苞堂集》。

  •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侯文曜

    侯文曜,清词人。字夏若,无锡人。有《松鹤词》一卷、《巫山十二峰词》一卷。

  • 许仲礼

    许仲礼,字礼,号则敬。为人豪爽,广交好友,博学多识,著作颇丰。为官清廉,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后死于安逸,在相关史料中有关于他的记载。

  • 苏氏

    苏氏,苏洵女,适程之才。

  • 李献甫

    (1195—1234)河中人,字钦用。李献能从弟。博通书传,尤精《左传》及地理。宣宗兴定五年进士,辟行台令史。哀宗时,为书表官从冯延登使夏议和有功,授庆阳总帅府经历官。以功迁镇南军节度使。蔡州陷,死之。有《天倪集》。

  • 俞原

    俞原,字子温,号九峰老樵,无锡人。有诗文集藏于家。

  • 王慎中

    王慎中(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 杨允孚

    元吉安吉水人,字和吉。顺帝时为尚食供奉官。撰《滦京杂咏》,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均以咏歌纪之。其避暑行幸之典,多史所未详,诗下自注,亦皆赅悉,为元典章风俗之重要参考资料。

  •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