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郑道传生平

郑道传生平介绍

郑道传(朝鲜语:정도전,1342年~1398年),朝鲜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学家、改革家,在朝鲜王朝开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字宗之,号三峰,本贯奉化,生于高丽荣州。郑道传主张实行科田法,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崇儒排佛,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并主导规划新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晚年卷入王位之争,终于在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远(后来的朝鲜太宗)所杀。遗著《三峰集》。后世韩国史家称其为“王朝的设计者”。>>查看郑道传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身世

  郑道传出身于高丽王朝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郑均官至检校军器监,父亲郑云敬官至刑部尚书,并曾作为书状官奉使元朝,并与高丽名士李谷结为忘年之交。而郑道传的早年生平却不详,他的出生年就有1337年和

  1342年两种说法,而争议最大的则是他的母家,郑道传称其母禹氏为“荣州士族散员(禹)渊之女”,但他的政敌则说郑道传“家风不正,派系未明”、“起身贱地”,《朝鲜王朝实录》也记录他的外祖母为僧人通奸所生。而据现今韩国忠清北道丹阳地方的传说,有相士预言郑道传之父郑云敬在十年后结婚所生的儿子将成为宰相。郑云敬相信了这个预言,前往金刚山修养十年。十年之后在回老家安东奉化的途中遭遇降雨,郑云敬寄宿于丹阳三峰的草庵之中,并邂逅了当地禹氏少女。郑云敬娶其女而归,生下了郑道传。取名“道传”就是因为他在道路上诞生的。郑道传身世的各种说法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巨大争议。

  早年

  郑道传由于其父郑云敬与李谷的忘年交的缘故,因而拜李谷之子李穑为师,并与同门的郑梦周、李崇仁等交好。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在李穑门下“讲论不辍,闻见益广,为文章汪洋浑厚,诸公咸推让之”。1360年(高丽恭愍王九年)参加科举考试,中成均试,两年后进士及第,历任忠州司录、典校注簿、通礼门祗候等职。正月丁父忧,郑道传奔丧,同年十二月,又丁母忧,庐墓终制三年。时高丽丧制紊驰,士大夫遭丧,皆百日即吉,郑道传庐墓三年,丧礼俱尽。服丧期间,郑道传讲究经籍,南方学者多从之,教诲诸弟,皆能成立。1375年,因反对权臣李仁任等人的亲元反明政策而遭到流放。在流放期间,郑道传努力进行学问研究,从事教育事业。1377年从流放地回来之后,成为了将军李成桂的幕僚。李成桂十分信任郑道传,将他比作自己的张良。

  1389年,李成桂废黜昌王,拥立恭让王。郑道传参与了此事,因功封为功臣。郑梦周等人支持恭让王,欲压制李成桂势力。郑道传系李成桂的幕僚,因此在1391年被弹劾,再次处以流刑。1392年被释放,同年4月李成桂在游猎中落马受伤。在李成桂疗养期间,郑梦周等人以“家风不净、家系不确”为名义弹劾郑道传,因此再度被流放。李芳远暗杀郑梦周之后释放了郑道传,同年7月17日,郑道传拥戴李成桂为王,建立朝鲜王朝。

  后期

  权力集中于郑道传的手中,其权力甚至凌驾于朝鲜太祖李成桂之上。朝鲜王朝任命他为门下侍郎赞成事、判都评议使司事、判户曹事、判尚瑞司事、普门阁大学士、知经筵艺文春秋馆事、判义兴三军府事等官,历任或兼任朝廷的要职。同时认定其为开国一等功臣。

  朝鲜王朝迁都汉城以后,宫殿、宗庙的位置和称号,以及汉城诸门的称号,都是郑道传拟定的。同时,他编纂了《朝鲜经国典》,为朝鲜王朝的法制基础作出了贡献。其著作《佛氏杂弁》为后世朝鲜王朝崇儒抑佛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军事上,郑道传对军制进行改革。高丽王朝末期,出现了私兵化,即有势力的人拥有私人军队。郑道传废黜了私兵,将指挥权收归国有。同时他新增了一些阵法,增强了朝鲜王朝的国防实力。

  郑道传势力在朝廷非常大,朝鲜太祖将自己的幼子宜安大君李芳硕册封为世子,并指定郑道传为太子的师傅。这引起了太祖的第五子李芳远的不满。李芳远遂于1398年发动兵变,杀死了李芳硕,夺取了政权,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郑道传在此次政变中被杀。

思想贡献

  1362年考中进士,翌年任忠州司录、典校主簿。1375年遭权臣保守势力的诬陷,过了7年的流放和地方飘泊的生活。1383年恢复官职后,成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李朝建立后,郑道传先后担任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国家要职,后在王宫内乱中受牵连被杀。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等各领域,哲学代表作有《佛氏杂辩》、《心气理篇》等,均收录在《三峰集》(14卷)中。还有《学者指南图》。

  郑道传以朱熹的“万理皆实”为武器,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的“万理皆虚”的宗教迷信说。他认为“太极”是先行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实体,阴阳是从太极中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的东西。他的“理气”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理”是“天理之先”,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是“气”“心”的根据和始源;“气”由“理”派生,“心”亦由“理”禀生。他的专著《佛氏杂辩》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佛教进行全面批判的著作,发挥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思想。郑道传反对佛教“轮回之说”,提出天地万物由“气”形成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人和万物都为“天地之气所生”,“气之凝聚者,为形质,为神气”,“形质”与“神气”紧密相连,一旦形质消灭,神气也不复存在,人死了,精神再不能存在。他还提出事物处于不断发生、发展、消亡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辩证思想,认为“人物之生生而无穷,乃天地之化,运行而不已者也”。这种“生生无穷”,“运行不已”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质的变化,前进的发展。

  郑道传在认识论上尽管有“知万物之理具于吾心”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但也提出对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人们可以借“璇玑”、“玉衡”等仪器和数学“乘除”的计算法来认识和计算的合理观点。

  郑道传的伦理道德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特别强调“忠孝”思想,又是“性三品”说的提倡者。但是,他作为改革派的政治家,在同佛教大僧侣、权臣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提出整顿土地制度、抑制世臣大地主和大僧侣的特权、巩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等有利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

传闻逸事

  郑道传跟随太祖到了东北方驻军的地区,当时太祖李成桂还是高丽的将军,看见李成桂的军队军容齐整,对李成桂说:“这么强大的军队,什么事情不能实现呢?”太祖问他什么意思,郑道传只说自己是乱说的。后来在东南方讨伐倭寇,营地门前有老松一株,郑道传请求在老松上题诗,诗云:苍茫岁月一株松,生长靑山几万重。 好在他年相见否?人间俯仰便陈踪。他对太祖说:“既然知道了天命所指,为什么不快点行动呢?”

  李成桂驻守在外,时常惹人诽谤,有一次李成桂担心自己被国王杀害,想要东归躲避,将要走时,郑道传进谏说:“公是国家百姓的依靠啊,怎么能够轻易就离开呢?不如留下来继续辅佐王室,提拔贤才,打压进谗言者,来稳固朝纲,那么谗言就自己消失了啊,如果将军这个时候走,谗言就会更加多,那么将军就会遭遇不测啊。”

  郑道传是王世子李芳硕的党羽,也是李芳远最大的政敌。李芳远下令诛杀郑道传,郑道传于是逃走到闵富的家里,后来有人说郑道传逃到了闵家,于是李芳远就让武士捉拿郑道传。郑道传趴在地上,拿着剑指着李芳远说:“如果你能放我一条命,我就用我全力辅佐你。”李芳远说:“你既然先前在高丽为官就背叛了高丽王朝,现在又想背叛我们李氏吗?”于是诛杀了郑道传和他儿子。

猜你喜欢

  • 颜胄

    生平事迹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出于《文苑英华》卷三〇六。

  • 姚煦

    姚煦,字季和,号雪泉,明常熟人。大致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有《泉香集》。

  • 谷梁赤

    谷梁赤,战国经学家。名或作喜、寘、俶,字子始,山东省菏泽定陶人。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至谷梁赤,为《春秋》残亡,多所遗失,乃为经作传,称《春秋谷梁传》。

  • 周霆震

    (公元一二九二年至一三七九年)字亨远,安成(一作安福)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八岁。以先世居石门田西,自号石田子初,省称石初。多从宋诸遗老游,得其绪论。延佑中,(公元一三一七年)再试不售,遂杜门谢客,专意于诗古文。霆震亲见元代之盛,又亲见元代之亡,故其诗忧时伤乱,感情至深。所著石初集十卷,附录一卷,《四库总目》人目为元末之诗史。

  •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 李雯

    (1608—1647)明末清初江南青浦人,字舒章。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 曹豳

    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擢秘书丞,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 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色目人,占籍大同(今属山西),其父徙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选充行台掾,擢山东西道按察司经历,历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时,官至刑部尚书。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亦擅长墨竹,与文湖州并驰,造诣精绝。

  • 严公贶

    生卒年不详。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后徙家梓潼(今属四川)。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幼子。德宗贞元中举进士不第。宪宗元和元年(806)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告捷官(杨于陵《贺收剑门表》),其后仕历不详。权德舆称其“以修词为州党所荐”(《严震墓志并序》)。事迹略见《元和姓纂》卷五、《唐诗纪事》卷三二。《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