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顾众生平

顾众生平介绍

顾众(274年—346年),字长始。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晋名臣,东吴偏将军顾悌之孙、西晋安东军司顾荣的族弟。顾众出身江南豪族,历官参军、从事郎中、义兴太守、封鄱阳县伯,拜丹杨尹,累迁尚书仆射。苏峻之乱时,他领导东方义军抵抗苏峻叛军的进攻。永和二年(346年),顾众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光禄大夫,谥号“靖”。>>查看顾众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顾众出身江南豪族,他的父亲顾秘,官至交州刺史。顾众被过继给伯父,伯父早逝,他侍奉伯母以孝闻名。光禄大夫朱诞器重他。州府召他为主簿,举为秀才,又任命为余杭、秣陵县令,他一概不就职。琅邪王司马睿任镇东将军时,召顾众为参军。 

  永嘉五年(311年),顾众参与协助讨平不受司马睿命令的江州刺史华轶,获封东乡侯。司马睿担任丞相后,顾众迁任丞相掾。

  顾秘去世后,交州人拥立顾众之兄顾寿为新任刺史。然而不久帐下督梁硕就起兵杀死顾寿,专掌交州。顾众当时正往交州奔丧,但因杜弢之乱,整整用了六年才回到建康。经过吴兴郡时,当地故友可怜他长年流离于战祸,便给了他二百万钱,但顾众不接受。

  王敦之乱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正式即位为帝,顾众任驸马都尉、奉朝请,转任尚书郎。

  大将军王敦请顾众任大将军从事中郎一职,又上表补任他为南康郡太守。适逢诏令授顾众为鄱阳太守,加广武将军。他直奔鄱阳就职,不去拜访王敦,王敦颇感不满。及至王敦叛乱,命令顾众出兵接应,顾众迟疑徘徊不前。王敦大怒,以行军失期召回顾众,并加以责问指斥,声色十分严厉,顾众面不改色,王敦怒容渐消。其时王敦怒斥宣城内史陆喈,顾众又为陆喈辨白。王敦的长史陆玩在座,深为顾众的危险处境担忧,出来对顾众说:“足下真所谓刚亦不吐,柔亦不茹啊,即使是古人仲山甫也未必有如此的胆识!”王敦起兵获胜,打算以顾众为吴兴内史。顾众坚决辞谢,举荐吏部郎桓彝,桓彝也礼让顾众,结果二人都未接受此职。 

  太宁元年(323年),王敦再度举兵进攻建康,意图篡位,停驻姑孰时,又以顾众为从事中郎。次年,王敦之乱被平定,顾众任太子中庶子。后迁义兴太守,加扬威将军。 

  苏峻之乱

  咸和三年(328年),历阳内史苏峻率叛军攻陷建康,顾众返回吴郡,暗中准备起义兵。当时内史庾冰因苏峻的军事压力而逃奔会稽,苏峻调了蔡谟接任内史,而张悊则在当地为苏峻招集士兵。顾众派人招揽张悊,及后派郎中徐机告诉蔡谟他以准备好起义兵,并招揽了张悊。当时会稽内史王舒举兵讨伐苏峻,蔡谟就响应王舒,授顾众为扬威将军、本国督护。在顾众的号召下,吴地士人纷纷响应义军。

  当时苏峻见东方义军起兵,就派了管商、张健和弘徽领兵抵御。顾众率众在高莋大败弘徽,获取其物资,后就命堂弟顾飏屯兵无锡;而因蔡谟让位的庾冰重返吴郡,镇御亭;顾众则守海虞,阻截苏峻军。但张健等人却进攻无钖,顾飏大败,庾冰亦失守御亭,吴郡郡城被张健所掠。顾众虽领兵进攻,但只能击败敌军的别军。因着此败,王舒改以顾众督护吴及晋陵军,屯兵章埭。当时,虞潭领兵屯驻乌苞,不敢前进,管商则领兵举顾众及虞潭军作战,二人战败,顾众退守钱唐,后改守紫辟。 

  其时叛军正强盛,义军败退,数县被掠,众人都劝顾众渡过浙江。顾众说:“不可如此。现在固守紫壁,可以保全钱唐以南五县。如果放弃紫壁去别处,便成为失去依靠的寄居军队,控制无所,这不是长久之计。”临平人范明也对顾众说:“此地险要,可以控制敌寇,不可放弃。”于是顾众以范明为参军,范明率宗党五百人加入义军,全部义军共四千人,又进讨张健。张健退至曲阿,留钱弘为吴城令。义军驻扎路丘,与钱弘交战,斩其首级。顾众进驻吴城,派督护朱祈等九支义军,与兰陵太守李闳同守肻亭。张健派马流、陶阳等率兵前往攻打肻亭。李闳与朱祈等率义军迎战,大败叛兵,斩首二千余级。

  南土宿望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被平定。朝廷论功封赏时,顾众认为蔡谟传檄兴兵讨贼,理应居首功;蔡谟则认为顾众首倡义举,并非自己之力。二人都上表朝廷,互相推让,成为一时美谈。此后,朝廷封顾众为鄱阳县伯,授职平南军司,顾众不就。又拜为丹杨尹、本国大中正,入朝任侍中,转为尚书。

  咸康末年(342年),顾众迁为领军将军、扬州大中正,顾众坚辞不就。后因母丧离职守孝。

  建元二年(344年),晋康帝驾崩,晋穆帝继位,并由中书令何充辅政。何充任命顾众为领军将军,顾众在为母服丧后上任,缓解了何充与武陵王司马晞不和的矛盾,又力图阻止何充因崇信佛教而虚耗过多金钱。而何充因为顾众是扬州地望,对他很是优待。

  年老去世

  顾众不久就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但不被允许。后调任尚书仆射。永和二年(346年),顾众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光禄大夫,谥号“靖”。

猜你喜欢

  • 迺贤

    乃贤(1309—?),字易之,号河朔外史,合鲁(葛逻禄)部人。合鲁部人东迁,散居各地,乃贤家族先居南阳(今属河南)。后其兄塔海仲良入仕江浙,他随之迁居四明(治今浙江宁波)。乃贤先世可能是黄金家族姻亲。其兄师事本乡儒者,中进士后任职宣慰,名重一时。乃贤则淡泊名利,退居四明山水之间,与名士诗文唱酬。

  • 刘弇

    刘弇(1048-1102)字伟明,号云龙,安福(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知嘉州峨眉县,改太学博士。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除秘书省正字。徽宗时,改著作佐郎、实录检讨官。崇宁元年卒,年五十五。《宋史》有传。著有《龙云集》三十二卷,词有《彊村丛书》本《云龙先生乐府》一卷。

  • 孙洤

    孙洤(1640—1700)字静紫,一字担峰。河南辉县人,孙奇逢孙。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内阁中书。著有《担峰诗》,有《趵突泉和赵松雪韵》五首。

  • 宗仰

    宗仰(一八六五—一九二一),又称中央,别号楞伽小隐、乌目山僧。俗家姓黄,名浩舜,常熟人。出家三峰寺为僧,转投镇江江天寺受戒,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与辛亥革命。圆寂于南京栖霞寺。

  • 丘浚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 袁易

    (1262—1306)平江长洲人,字通甫。力学不求仕进。辟署石洞书院山长,不就。居吴淞具区间,筑堂名静春。聚书万卷,手自校雠。有《静春堂诗集》。

  • 姚喜臣

    姚喜臣,字钦飏。潮阳人。明思宗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贡生。鼎革后,绝意仕进。曾与修清康熙二十六年《潮阳县志》。与程可则辈往来唱和。有《溪云庐诗集》。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九有传。

  • 储秘书

    清词人。字玉函。江苏宜兴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为郎官数年,后历官湖北郧阳、黄州知府,以事报罢。家为宜兴望族,阳羡派大词人陈维崧为其曾祖辈姻亲,诗人储方庆为其曾祖父。博览经史,工诗词,词与同里任曾贻、史承谦齐名。

  • 蔡伸

    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存词175首。

  • 陈森

    陈森(约1797~约1870),字少逸,号采玉山人,又号石函氏,江苏常州人。他科举不得意,道光中寓居北京,熟悉梨园旧事,遂以清代乾隆、嘉庆中优伶生活为题材,写出《品花宝鉴》前30回。道光二十九年(1849)作者自广西返京,始成全书,共60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