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éng

【源】 ①系自归姓。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见《世本》(4,11,21)。②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支孙食采于冯城(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因以为氏(9,11,12,17,60)。汉、唐之期,支派甚多,主要有:出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者,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今山西长子一带)者,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者,系汉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者,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7,60)。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④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72)。⑤瑶族姓(118,119,225)。又,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汉姓为冯(117)。⑥京(104)、壮(109)、侗(113)、彝(130)、傣(164)、回(176,344)、蒙古(344)、土家(387)、黎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6,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多此姓,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人】 冯长,周宣王时柱下史,观天文之变,骊山人(21)。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汉、满、蒙、回、京、苗、瑶、壮、黎、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世本》 云: “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 ②又据 《元和姓纂》 注云: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於冯城,因氏焉。”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③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相传明洪武四年。“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冯姓改为鸟字鳳(凤)。”④黎族之冯姓,居海南保亭,相传为王姓所改,盖因“抽签改姓”。

冯姓郡望颇多。《姓氏考略》 注引 《元和姓纂》云: “冯氏出颍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 出上党者,左将军冯奉世之后; 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 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 出弘农者,西魏宁州剌史冯宁之后; 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猜你喜欢

  • 粘割

    读音:zhān gē【源】 金时女真人姓(60,62,71)。粘割,金时女真部落,部人散居西南路招讨司(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子镇为中心)等地(397),以部为氏。【变】 亦作粘合、粘葛、粘哥、

  • 读音:xiū【源】 ①少昊氏之子修,为帝喾玄冥师,掌水官,其后以名为氏,见《姓氏英贤传》(6,12,60)。 ②清满洲八旗姓休佳氏后改为修氏(180)。满族姓(344)。【望】 临川(17,60,41

  • 巴岳特

    读音:Bāyuètè【源】 ①清蒙古八旗姓。巴岳特系地名,以地为氏(23)。凡十一派,出阿霸垓、西拉木楞、巴岳特、克尔伦、喀尔喀、察哈尔、辉发、兀鲁特、喀喇穆伦、鄂尔绰克鄂漠、中卫等地(23,63,2

  • 吉謝

    读音:Jíxiè【源】 彝族姓(375)。

  • 读音:Yí【源】 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布】 台湾台东(64)、江苏等地均有此姓。

  • 子夏

    读音:zǐ xià【源】 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后有子夏氏(6,12,15,17)。一说,系陈公子胜之后(17)。【它】 邓名世按:在《左传》中,此即夏氏。春秋以来,未曾有子夏氏,

  • 鸿夷

    读音:hóng yí宋微子之后有鸿夷氏。(见《潜夫论》)

  • 赫宜

    读音:Hèyí【源】清满洲八旗姓。凡三派,出舒勒赫、屯昂阿、锦州等地(23,63,180,260)。【变】清驻防索伦镶白旗、镶蓝旗、正蓝旗中均有赫音氏,世居呼伦贝尔(259,260),满洲镶蓝旗中有赫

  • 屋盧

    读音:Wúlú《姓氏词典》引王述民《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其注云: “即屋庐氏。”详见该条。

  • 所諾卓瑪

    读音:Suǒnuòzhuōmǎ【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