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ú

【源】镏即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古时留、刘字通,其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以地为氏(60,62)。镏乃刘之讹字(60)。书传无镏字,疑即刘氏刀屈曲为之(24)。【变】本作〔〕。【布】浙江宁波、江苏丹徒(417)、台湾台中、台北(64,68,261)、安徽桐城(62)等地均有此姓。【人】镏文谟,宋时修职郎,监潭州南岳庙(15,21)。镏涣,明时居浙江山阴,元至正间荐为三茅书院山长,子绩,孙师邵,皆以文学高于世,世称为三镏(61)。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监利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 《姓氏考略》 注其源: ①“与 ‘留’ 通。《诗》 ‘彼留子嗟’,《毛传》 云: ‘留,大夫氏。’ 留,盖大夫采邑,因氏焉。”② “一说: 镏乃劉 (刘) 之讹字。”徐锴云: “书传无 ‘镏’ 字,疑即刘氏,‘刀’ 屈曲为之。” 钮树玉 《说文解字·校录·毛诗稽古编》 云: “徐锴以为镏即劉 (刘),当是也。通作留,周大夫采地。因氏焉。” 留、镏、劉 (刘)当同源。

宋代有镏文谟,修职郎; 明代有镏泰、镏师邵、镏绩,祖孙三代皆以文学闻名,世称“三镏”。

猜你喜欢

  • 子彊

    读音:Zǐqiáng【源】 春秋时卫灵公之子昭子郢之后(6,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元和姓纂》注云: “卫公族昭子郢之后。”或作“子强”。

  • 读音:Huàn/Huann,Hwan【源】 见《姓苑》(9)、《中华姓府》(63)。【布】 辽宁沈阳大南关有此姓(62)。

  • 读音:Shī施姓来源有四个。一是上古夏朝时期,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境内),亡国之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二是出自姬姓,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后人以其字为氏。三是

  • 读音:Sù【综】 源出不详。台湾高雄有此姓(68,261)。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归“入声”部,未详其源。汉代有㴋河, 雁门太守。

  • 同?

    读音:Tóngtí【源】 《北周造像记》列姓同��者80余人,盖皆铜鞮氏之后,或作同提、或同��、或同蹄,因以别也(25)。历史上西羌复姓。《中

  • 读音:tún【音】 屯作姓时有顿、豚两音,见《康熙字典》(80)及《姓氏纷解》(25),宜分两姓,参见屯(Tún)氏。【源】 相传黄帝之裔少昊氏良佐浑沌氏之后,子孙去水以屯为氏,见《风俗通》(6,12

  • 烏齊熙哩

    读音:Wūqíxīlī【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白玉图(23,63,260)。【变】 一作〔乌齐熙理〕(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白玉图地方,乃清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夫餘

    读音:Fúyú【源】 ①春秋时吴国太子夫概王奔楚,其子在吴,以夫馀为氏。见《风俗通》(6,9,17)。②百济国(古朝鲜)王姓夫馀氏,以国为姓。其先为夫馀之别种(6,12,60,70)。夫馀为古族名,亦

  • 读音:Gǔ古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为古公亶父之后。古公亶父是周文王姬昌的祖父,他率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城墙和宫殿,使周国逐渐强盛起来。其后代子孙以祖父称号

  • 读音:xī【源】 ①炎帝之裔封于析(故城在今河南内乡西北),后为楚邑,因以为氏,见《姓源》(17,60)。②春秋时卫穆公之裔,大夫析朱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风俗通》(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