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èng

【源】 ①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6,7,12,17,60)。②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71)。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180)。今满族姓(344)。③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23)。今朝鲜姓。④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198)。⑤台湾土著(65)、京(104)、壮(109)、瑶(118,119,225)、彝(130)、白(139)、蒙古(318,344)、回(318)、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荥阳(17,60,418)。【它】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65)。【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人】郑弘,汉时南阳太守(62)。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6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 注引 《后汉书·南蛮传》 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 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③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 注云: “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④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 载: 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 又 《清通志·氏族略》 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⑤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 《满族姓氏录》。⑥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 “” 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

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 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猜你喜欢

  • 苴人

    读音:jū rén【源】 周武王封四岳之苗裔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许昌东),姜姓,男爵,其后许灵公为郑所逼迁叶,后又迁夷(即城父,故城在今安徽亳县东南70里),最后灭于楚,其后有苴氏,苴人氏(17,1

  • 成王

    读音:chéng wáng【源】 ①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成王支庶之后有成王氏(6,12,17,60)。②西夏蕃官中有成王氏,见《宋史》(13)。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芈

  • 读音:bì【源】 周武王之弟卫康叔之后有璧氏(17,60,62)。齐有璧司徒(15,21)。【布】 四川有此姓(17,60,62)。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姓氏考略》注引 《路史》云:

  • 脱脱倫

    读音:Tuōtuōlún【综】 元时蒙古人姓(33)。

  • 淄丘

    读音:zī qiū【源】 淄丘,故城在今安徽宿县东北。其先必食采于淄丘,以邑为氏(7)。【变】 亦作菑丘(7,60)、〔淄邱〕(12)、〔甾丘〕(63)。【人】 淄丘许,春秋时齐勇士(7,21,60)

  • 䍐幵

    读音:Hǎnjiān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引 《后汉书》有载, 其注“罕幵”云: “《后汉书》��幵氏, 西羌姓。”《郑通志·氏族略》作“罕井”;或作“函井

  • 玉魯

    读音:Yùlǔ【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180,260)。【变】 亦作〔玉噜〕(63)。

  • 納坦

    读音:Nàtǎn【源】 金时女真人姓。纳坦,金女真人部落,部人居上京路牙塔懒等地,以部为姓(71,397)。【变】 亦作〔衲挞〕(71)。清《续通志·氏族略》作纳塔(24)。【望】 广平(71)。【人

  • 和和齊

    读音:Héhéqí【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尼马察(23,63,180,260)。【人】 清镶蓝旗满洲闲散雅住之妻为和和齐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尼玛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

  • 读音:zhài【源】 ①系自姬姓。周公之子祭伯,为周畿内诸侯,相天子为三公,后以国为氏(6,7,12,15,17)。祭,故城在今河南郑州东北15里。②春秋时郑有祭仲邑(故城在今河南中牟之祭亭),卫有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