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èng

【源】 ①黄帝臣邓伯温国,其国当在今山东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的阳谷、寿张等县,是以邓姓在黄帝时有之,不始自殷邓之后(62,87)。②夏仲康支庶封于邓(故城在湖北襄樊北),后因氏(17)。③殷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故城在今河南邓县)为邓侯,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6,7,12,15,17)。④春秋时蔡地有邓城(故城在今河南郾城东南35里),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即其地也。当以地为氏。故称春秋郑有邓析,又为一氏(12)。⑤晋时羌人姓,见《通鉴》(242)。⑥五代时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侯。宋太宗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改为邓氏,见湖南《安化邓氏谱序》(60,62)。⑦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盖州等地(23)。今满族姓(344)。⑧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72)。⑨瑶族姓(117,118)。又,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117)。⑩京(104)、壮(109)、蒙古(255,344)、水(124,126)、彝(130)、哈尼(137)、苗(130)、羌(194)、土家(175)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安定、南阳(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广东等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45%。【人】邓通,汉时南安人,官至上大夫(62)。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瑶、彝、水、京、羌、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庄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②又云:“又,郑有邓析,复为一氏。”此似出自姬姓。③或以封邑为氏。《姓氏考略》注云:“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则此当系出子姓。④或为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安化邓氏谱序》云:“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王。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为姓。”

汉代有邓通,世富;元代有邓文原,绵州人,书法家。

猜你喜欢

  • 读音:chá【音】 亦音楂(Chá)(19)。【源】 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茬(故城在今山东长清东北),因以为氏,见《姓苑》(17)。【望】 泰山(418)。【布】 台湾高雄(68,261)、江苏丰县等地

  • 模史

    读音:Móshǐ【综】彝族姓。四川雷波有此姓(132,208)。

  • 芒布

    读音:Mángbù【源】 彝族姓。属古侯什叟家支(375)。

  • 读音:Liú《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按:榴,即石榴,果树名,疑即以树名命氏,如桃、李之类。)

  • 索多哩

    读音:Suǒduōlī【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23,63,180,260)。②鄂温克族姓(192)。【变】 ①亦作〔索多理〕(260)、〔索多里〕(180)、〔索多勒〕(192)。②汉姓为索(192)

  • 烏爾克

    读音:Wūěrkè【综】 达斡尔族姓(莫昆名)。属苏德尔哈拉,汉姓为苏(189)。达斡尔族姓氏。系出苏都礼哈拉,后或为单姓“苏”,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汉字“苏”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

  • 读音:yǐ【源】 ①源自子姓。殷汤字天乙,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6,7,12)。②襄阳乙氏出自春秋时北狄(12)。③河南乙氏由北魏时乙弗氏所改(6,7,12)。④赐姓。五代时后唐明宗赐奚王之副使格斯齐宜

  • 伊屠

    读音:Yītú《姓氏词典》 引 《汉书》 收载,其注称: “汉有伊屠·知牙师。”未道其详。

  • 黎姆安加

    读音:Límǔ’ānjiā【综】 彝族姓。属黎姆里里家支,四川冕宁有此姓(375)。

  • 韓侯

    读音:Hánhóu【源】 周宣王赐命韩侯,韩侯支庶子孙因以为氏(5,6,7,9,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周宣王臣韩侯,支孙氏焉。”此以国爵为氏。古韩国在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