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èng

【源】 ①黄帝臣邓伯温国,其国当在今山东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的阳谷、寿张等县,是以邓姓在黄帝时有之,不始自殷邓之后(62,87)。②夏仲康支庶封于邓(故城在湖北襄樊北),后因氏(17)。③殷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故城在今河南邓县)为邓侯,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6,7,12,15,17)。④春秋时蔡地有邓城(故城在今河南郾城东南35里),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即其地也。当以地为氏。故称春秋郑有邓析,又为一氏(12)。⑤晋时羌人姓,见《通鉴》(242)。⑥五代时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侯。宋太宗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改为邓氏,见湖南《安化邓氏谱序》(60,62)。⑦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盖州等地(23)。今满族姓(344)。⑧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72)。⑨瑶族姓(117,118)。又,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117)。⑩京(104)、壮(109)、蒙古(255,344)、水(124,126)、彝(130)、哈尼(137)、苗(130)、羌(194)、土家(175)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安定、南阳(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广东等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45%。【人】邓通,汉时南安人,官至上大夫(62)。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瑶、彝、水、京、羌、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庄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②又云:“又,郑有邓析,复为一氏。”此似出自姬姓。③或以封邑为氏。《姓氏考略》注云:“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则此当系出子姓。④或为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安化邓氏谱序》云:“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王。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为姓。”

汉代有邓通,世富;元代有邓文原,绵州人,书法家。

猜你喜欢

  • 费连

    读音:fèi lián代北人姓,后魏孝文改为费氏。(见《魏书·官氏志》)

  • 疊掘

    读音:Diéjué【综】 源出鲜卑,后徙居宛川(242)。《南凉录》作折掘,《广韵》作〔折屈〕(27)。《晋书》载,西秦乞伏乾归,有叠掘河内,率户五千降(242)。

  • 读音:Yǐng【源】 春秋时楚武王建都于郢(故城在今湖北江陵北10里),后因氏(15,17,21)。【望】 江陵(17,418)。【变】 一作〔〕(17)。【布】 北京(91)、江西石

  • 李叱

    读音:Lǐchì《姓氏词典》据《宋史》收载,“宋有李叱腊钦。”未详其源。

  • 读音:Pī【源】 商时左相奚仲之裔仲虺之后有伾氏,见《路史》(60,62)。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俱予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仲虺之后有伾氏

  • 读音:xiè【源】 见《姓苑》(21,60,62)。燮父之后有燮氏(60,62)。【布】 北京、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91)。【人】 燮元图,宋时湘潭人,咸平进士,三台御史(21,60)。现行较罕见姓

  • 蒙戈勒

    读音:Měnggēlè【综】裕固族姓。属大头目家部落,世居甘肃肃南,清末民初采用汉姓孟(198)。裕固族姓氏。本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 “孟” 而为单姓。或译作“蒙格勒”。

  • 读音:yún【源】 系自嬴姓。相传祝融之裔封于罗(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号妘子,后有妘、郧、芸、䢵氏(15,17,60)。一说,祝融之后,陆终第四子求言为妘姓,封于郐(故城在今河南密县东北

  • 烏蒙

    读音:Wūméng【源】 彝族姓。属古候尼惹家支(375)。

  • 读音:shé【音】 又音移(Yí)(1)。【源】 ①齐公族蛇丘氏之后,见《姓源》(17)。②源出羌人。后秦姚苌之妻蛇氏,其族之后,见《姓苑》(7,12,17)及《后秦录》(60,62)。【望】 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