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ī

郗姓主要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邑名为氏。

郗姓历史人物有郗鉴,两晋时人,少时家境贫困,但他仍勤奋好学,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时逢饥荒,州人资助,郗鉴即分赠乡亲孤老,救济很多人。

郗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四位。


【音】 旧读Chī(82)。【源】 ①系自己姓。青阳氏之后,苏忿生支子封于郗(故城在今河南沁阳境),因以为氏(6,11,12,17,60)。 ②傣(165)、满(344)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山阳(17,21,418),高平(6,60),济南(15,21)。【它】 郗、郄二字已混,后人编书,多有出入。据《史姓韵编》、《万姓统谱》、《尚友录》,二姓虽并见,所收互异(60)。【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郗鉴,晋时高平金乡人,历官车骑将军、司空加侍中(6,15,21,61)。


现行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有分布。《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全》 亦俱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 注云: “《路史》: ‘苏氏之子封于郗,为郗氏。’ 望出高平。《黄长濬法帖刊误》: ‘晋郗姓,自太尉鉴以后,遂为江右名宗。 读如尚书��肃之‘��’; 世人俗书 ‘郗’ 讹作 ‘郄’, 呼为郄诜之‘郄’,此大谬也。郄诜,晋大夫郤縠之后; 郗鉴为汉御史大夫郗虑之后,姓源既异,音读自分。(按: 郗、郄本二字。《说文》: ‘郗,周邑。在河内。’ 即 《左传》 ‘王与郑苏忿生之田’, 温原��樊之 ‘��’。 春秋晋文公时有��虎, 《战国策》 有��疵。 当皆��氏所出。‘郄’ 为 ‘郤’ 之别体。 《玉篇》: ‘郤’, 俗从 ‘��’。《说文》: ‘郤’,‘晋大夫叔虎邑。’ 《隶书汉学师宋恩题名》 ‘师郗进’, 偏旁从 ‘��’ 与 ‘��’ 相似。 俗遂变作 ‘郄’。致与郗字相混,史炤《释文》,郄虑之‘郄’ 音 ‘绮戟反’; 至晋元帝时郄鉴,乃音 ‘丑之反’,与黄氏之说不同。《大涅盘经音义引声类》: ‘郤乡在河内。’ 桂馥 《说文义证》 引作 ‘郄’。转与 《说文》 ‘郗’ 字注合。则其时郗、郄二字已混可知。后人编书,更多出入。据 《史姓韵编》、《万姓统谱》、《尚友录》二姓虽并见,所收互异。《韵编》 凡重要人物,均列陌韵郄姓; 《万姓统谱》、《尚友录》适与相反; 《氏族典》 两姓复见。靡所适从。两姓人物,亦无从一一考订分辨。因郄系俗体,未便列入郤姓。故并附入郗姓内,幸阅者以意鉴别之。”)

”,今多音xī。

汉代有郗虑,高平人,御史大夫; 唐代有郗纯,兖州人,中书舍人。

猜你喜欢

  • 伊克埒哈喇

    读音:Yīkèlièhǎlǎ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作“也可林合剌”。

  • 邱敦

    读音:Qiūdūn【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当系丘敦氏因避孔子名讳而改。清以后可能仍有此姓。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后魏献帝弟为邱敦(氏),为十姓(

  • 读音:bào【源】 相传为古帝辛高氏时八才子之一叔豹之后,见《风俗通》(1,7,9,12,15)。【望】 高阳(17,418)。【布】 山东五莲(290)、台湾南投(64)、河南巩县(301)、郑州等

  • 读音:tú【源】 见《姓苑》(15,21)。当系司徒氏、徒人氏、徒何氏所改,见《姓氏寻源》(60,62)。【望】 齐郡(17,418)。【布】 江苏高淳(305)、四川(59)、台湾嘉义(68,261

  • 悉云

    读音:xī yún后魏代北姓,后改为云氏。(见《魏书·官氏志》)

  • 別林斯基

    读音:Biélínsījī【源】 新疆俄罗斯族姓(104)。

  • 读音:Qín秦姓来源有三个。一, 源自嬴姓, 以国名为氏。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 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 并让他恢复嬴姓, 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

  • 萨孤

    读音:sà gū萨孤,代人,随魏而北。(见《万姓统谱》)

  • 戎子

    读音:róng zǐ【综】 相传为古炎帝参卢之后有戎子氏,见《路史》(60,62)。一说,春秋时戎子驹之后(6,7,12,17)。【望】 赤狄,见《姓考》(17)。【人】 春秋时齐灵公之妾为戎子氏,见

  • 读音:rèn吴兴郡四姓有纫氏。(见《姓氏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