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Tōng

通姓源于地名。春秋时巴国大夫受封于通川(今四川达川),其后裔以封地为姓。

通姓历史人物有清朝僧人通琇,顺治间三次被召见,说法称旨,赐号大觉禅师。

通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二位。


【源】 ①伏羲之后(8,17)。②春秋时巴大夫食采于通川(故城在今四川达县),以地为氏(6,12,15,17,60)。③锡伯族图克色里氏,汉姓为通(201)。【望】 西河(17,21,60,418)。【布】 河南息县(302)、上海嘉定(351)、湖北钟祥(388)、浙江余姚(389)、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人】 通仁本,明时河北香河人,宣德中任山西朔州判官(15,21,24)。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陇川,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大同、忻州、临汾、运城等地有分布。汉、锡伯、傈僳、景颇等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巴大夫食采于通川,因氏焉。” (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注引 《元和姓纂》作“卫大夫食采通川,因氏焉。” 卫,当为 “”之误。) 巴,相传为周时姬姓国,即今四川巴县; 通川即今四川达县。望出西河。②锡伯族之 “” 姓,则由图克色里氏所改。见 《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

明代有通仁本,山西朔州判官。

猜你喜欢

  • 察哈扎剌兒

    读音:Cháhǎzhāláér《姓氏词典》 引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载。其注云: “蒙古族姓,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有搠阿,姓此氏。”

  • 读音:Qú【源】 源出不详。见《贵姓何来·古今姓氏表》(77)。《姓氏词典》收载,其据 《姓考》注云: “以器具为姓氏。籧篨,古代指用竹子或苇子编的粗席。”

  • 尼瑪蘭

    读音:Nímǎlán金代女真族姓氏,乃金女真之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他。

  • 斡帖格歹

    读音:Wòtiēgédǎi【综】元时人姓。绰儿马罕,斡帖格歹氏,元太宗时率师西征,留镇其地。子希拉们,从旭烈兀征报达、阿八哈立,守谷儿只(399)。

  • 豆盧

    读音:Dòulú【源】 豆卢氏为北魏时白部鲜卑人姓(44)。拓跋部人称徒河鲜卑为白部(78)。其先本姓慕容氏,为前燕支庶。一说,燕主慕容廆之弟西平王运之孙右卫将军、北愍王慕容精降北魏,北人谓归义为豆卢

  • 读音:Lín【源】 见《姓苑》(15,21,63)。道家有《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见《汉书·艺文志》。老子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7)。【望】酒泉(17,418)。【布】安徽淮南有此姓(362)。历史上罕

  • 烏璘

    读音:Wūlí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科尔沁(23,63)。【人】 乌璘满都祐,清镶白旗人,世居科尔沁,顺治中从征浙江有功,授骑都尉加二等轻车都尉(23)。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

  • 禺强

    读音:Yúqiáng【源】 黄帝四妃嫫母氏次子禺阳,任姓。禺阳之裔禺号生三子,长曰禺京,次曰傜梁、季曰儋人。禺号之后有禺强氏、强氏,见《姓汇》(18)。

  • 茘非

    读音:Lìfēi历史上关西地区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茘非”云: “《广韵》 ‘羌复姓有茘菲氏。’ 一作‘茘非’,又作 ‘丽飞’,或作 ‘利非’。”

  • 读音:Mǐ米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在今新疆北部与乌兹别克交界一带),唐时其子孙内迁中原,世代繁衍,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形成米氏。二是源于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