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è

【源】①系自姜姓。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至东汉汝阴令庆仪,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改为贺氏(6,7,9,12,17)。②代北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6,12,17,60)。③西夏人姓(95)。④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116)。⑤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195)。⑥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汉姓为贺(198)。⑦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汉姓为贺(201)。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为贺(433)。⑧布依(133)、撒拉(199)、傈僳(205)、满、蒙古(344)、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广平、会稽、河南(17,60,418)。 【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 【人】贺纯,东汉安帝时侍中,江夏太守(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及其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壮、土、土家、布依、傈僳、锡伯、达斡尔、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并注其源: ① “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自齐庆父之后者,以庆为氏,至后汉汝阴令庆仪——即庆普之裔也。仪之孙酺,酺子侍中质,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②又,“后魏贺兰氏、贺赖氏,并改为贺氏。” ( 《姓氏考略》谓“贺敦氏”亦为贺氏。) ③或为土族姓氏所改。土族语有“苏胡-孔”,意为苏胡人。或音译作 “索卜”,当即辽、金时之 “阻卜” 之别译。后为土族,本部落名,或以部为姓。后取“苏胡” ( “索卜”、“阻卜”)之尾音,谐“”、“”、“”、“” 以为单姓,或音变而为 “”。又,为贺尔氏所改。藏族称 “阻卜”; 鞑靼、蒙古,土族则称 “贺尔”。当为氏族名。或取其首音,谐“” 而为单姓。④傈僳族之贺姓,则出自鼠氏族。傈僳语为 “海扒”、“海彼”。“”,汉意为花松鼠,后为单姓“”,盖取海扒氏之首音,谐以音近之 “” 而得。⑤锡伯族之贺姓,则由赫叶哷氏所改。取其首音谐“”,以为姓。⑥达斡尔族之贺姓,则出自克音 “哈拉”,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 “” 而为单姓。⑦裕固族之贺姓,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呼郎嗄特,亦作霍尔勒、贺朗格、虎那格、虎那固等。本氏族名,以之为姓。或改单姓“”,盖取其首音谐 “” 而得。注③——⑦,见《中国人的姓名》。

三国时吴有贺邵,中书令; 晋代有贺循; 唐代有贺之章; 宋代有贺铸; 清代有贺锟; 当代有贺龙。

猜你喜欢

  • 封具

    读音:fēng jù【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郑公子具食采于开封,因氏(12,60)。【人】 封具孤父,春秋时郑大夫(12,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姬姓,郑公子具

  • 牛枯

    读音:Niúkū现代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读音:fáng【源】 ①相传为帝尧之子丹朱之后,见《路史》(60,62)。②春秋时宋公族有防氏,见《路史》(17)。③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强,字子臧,故称鲁臧氏,食采于防(故城在今山东费县东北60里之华城

  • 吉曲

    读音:Jíqū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季騧

    读音:jì guā【源】 周时八士伯达、伯适、促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䯄。季䯄之后以名为氏(6,12,60)。【变】 亦作〔季瓜〕(4,7,9,17,60)。【人】

  • 倉林

    读音:Cānglín【源】 系自姬姓。黄帝之子之后,见《国语》(11)。疑即苍林氏,则应系出己姓,非出姬姓。

  • 读音:Yǒu有姓源自上古有巢氏,有巢氏的后代有有姓以及巢姓。有姓为罕见姓氏,望族居于东海郡(今山东郯城一带)。有姓历史人物有有若,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曾与鲁哀公讨论政事,提出“百姓足,君孰

  • 哈忒乞歹

    读音:Hàtèqǐdǎi【综】 元时蒙古人姓(433)。

  • 失利波罗

    读音:shī lì bō luó盘盘国有哥罗王,姓失利波罗,名米失钵罗。(见《太平寰宇记》)一作矢黎波罗。

  • 读音:Dǎo/Dau【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