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òu

【源】 ①春秋时楚国有豆氏,见《路史》(60,62)。②汉时校尉豆如意,从卫青破匈奴,以有功封关内侯,其后有豆氏(60,62)。③北魏时改代北赤小豆氏为豆氏,见《魏书·官氏志》(60,70,242)。又,北魏时鲜卑姓豆卢氏之后有豆氏,见《姓考》(17)。④明时云南和曲州(故治在今云南武定)土知州为豆氏,系彝族(253)。⑤台湾土著赛夏族豆豆哇来氏,后改为豆氏(65,385)。⑥回族姓。【望】 代郡(17,60,418)。【布】 分布较广,湖北、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豆姓人口68%。【人】 豆如意,汉武帝时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61)。豆求周,北魏时吏部尚书(21,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澄海,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汉族、彝族、土家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①其据《路史》 注云:“楚有豆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注:“周代楚国有豆氏,为汉族豆姓之始。”)②又注:“鲜卑亦有豆氏。”“赤小豆氏改为豆氏。鲜卑族豆卢氏简为姓豆。” ④又云: “后汉校尉豆如意之后。” 豆如意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

后魏有豆大田 (或作 “豆代田”); 明代有豆长宁,河南卫千户; 又有豆革,安塞主簿; 清代有豆斌,雍正时总兵。

猜你喜欢

  • 庫仁直

    读音:Kùrénzhí【源】 南北朝时柔然一部落,以部为姓(425)。

  • 不苐

    读音:Fōudì/Puti【源】 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时有不苐氏,见《潜夫论》(12,80)。【变】 亦作〔不弟(22,63),或〔不第〕(7,21,60)。

  • 商成

    读音:Shāngchéng【综】 清驻防杭州八旗中有商成氏(256)。

  • 读音:Mí【源】①古弥国在益郡(在今四川境),因氏,见《国名纪》(17)。②春秋时鲁大夫季子之后(17)。③系自姬姓。卫公孙弥牟之孙子瑕,以王父字为氏(6,11,12,17,60)。④北魏时鲜卑族有弥

  • 巴林

    读音:Bālín【源】 元时蒙古人姓。巴林系部名,为元太祖十八世孙苏巴海所建。巴林氏当以部为氏(23)。至清时巴林为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辖境在今内蒙古巴林左、右旗旗境内。清蒙古八旗中有巴林氏(23

  • 读音:Lěi【源】 ①耒水,源出湖南桂东,为湘江支流。耒阳,秦置县,今湖南耒阳,或因水、或因邑为氏。②湘西苗族龙姓氏族中有耒姓(116)。【布】 湖南湘潭(373)、浙江诸暨(368)等地均有此姓。现

  • 读音:Xiào【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今大陆有此姓(73,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未详其源。

  • 甘士

    读音:gān shì【源】 周时甘昭公之裔甘平鳅为王卿士,其后有甘士氏(6,12,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周甘平公为王卿士,因氏焉,此以邑系为氏。”

  • 普顏

    读音:Pǔyán【综】 源出不详。山西平陆有此姓(298)。

  • 读音:jī【源】 ①炎帝之世,诸侯夙沙氏叛,其臣箕文谏而被杀,见《刘恕外纪》(21)。箕姓始于此。②系自姚姓。夏舜裔箕伯之后(17,21)。③系自子姓。殷纣叔箕子之后(12,17,60)。【望】 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