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án

【源】 ①系自姬姓。郑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6,7,11,12,17)。②楚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50里),其后因以为氏(8,17,62)。③三国时匈奴四姓中有兰氏,系贵族(6,12,60,70)。④北魏时孝文帝改乌洛兰氏(即赫连部之乌落兰氏)为兰氏(12,17,44,70)。又,代北乌桓氏(7),乌兰氏(21)后均改为兰氏。疑误。⑤元温都尔,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氏(24)。今蒙古族姓(344)。⑥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198)。⑦彝(130)、土家(387)、满(344)、回、壮、俄罗斯、瑶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中山(17,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57%。【人】 兰广,汉时武陵太守(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侗、彝、傣、壮、黎、畲、回、瑶、藏、土家、仡佬、撒拉、裕固、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支庶以王父名为氏。”②又注: “ 《后汉书》南匈奴国姓有兰氏。”③又云: “ 《河南官氏志》:乌兰氏改为兰氏。” ( “乌兰”,《姓氏词典》 引作“乌落兰”。) ④为元代蒙古族喀喇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 载: “温都尔,喀喇氏”,“以祖名阿尔斯兰,遂以兰为氏。”⑤瑶族之 “背篓瑶” 兰姓,相传为兰得马之后。⑥畲族之兰姓,乃畲族四大姓之一。传说为龙期 (槃瓠) 之后。⑦裕固族之兰姓,则由 “兰恰克” 氏所改。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lánqiàkè之首音 “lán” 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

南朝梁有兰子云; 十六国时前秦有兰珠; 唐代有兰宗周; 明代有兰侃,洪武进士; 又有兰玉,成化进士; 又有兰廷瑞,有诗名; 清代有兰第锡。

猜你喜欢

  • 上陽

    读音:Shàngyáng【源】 ①以邑为氏(60,62)。上阳为周时北虢之都,故治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村。②周定王之母弟刘康公,食采于刘(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亦称王季子,其后有上阳氏,见《路史》

  • 爽鸠

    读音:shuǎng jiū【源】 ①古爽鸠氏,少昊氏时官名,以官为氏(12,17,60)。②系自风姓。爽鸠,附庸国,伏羲之后(6)。一说,爽鸠,齐地,在青州(故城在今山东临淄),是以地为氏(17,60

  • 退

    读音:tuì【源】 ①见《姓苑》(15,21,60)。②佤族姓。以祖先名为姓。居云南西盟永广寨(160)。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

  • 子建

    读音:zǐ jiàn【源】 系自��姓,春秋时楚平王太子建(一作楚大夫)之后,见《姓氏英贤传》(6,12,21,60)。【人】 子建叔子,楚襄王时大夫(6,12,21)。历

  • 麥邱

    读音:Mài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英贤传》 云: “齐桓公时贤人麦邱老。”其后有麦邱氏 (亦作 “麦丘”)、麦氏。以地为氏。另: 参见 “麦丘”条。

  • 读音:Zhāng章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姜姓。姜子牙后人封国于鄣,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国家已不复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章姓。二是改

  • 读音:Kuǎi【源】 见《姓苑》(6,9,11,12,15)。即蒯氏。蒯通为汉时说士,有权变,武信君用其策,降燕、赵30余城,韩信用其计,遂定齐地(62)。《韩诗外传》蒯通作匮生(60,62)。 【望

  • 读音:Shěn【源】①审氏之先为周司空属官,主审曲面势者也,后因赐族(11,21)。②系自芈姓,楚公族有审氏,见《路史》(60)。③晋时乌桓人姓(242)。④清蒙古人姓(260)。 【望】魏郡、沛郡(

  • 卓莫忒

    读音:Zhuōmòtè【综】 清蒙古镶蓝旗中有卓莫忒氏(259)。

  • 读音:Chāo【源】 ①见《姓苑》(15,21)。②辽、金人之姓(60)。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布】 陕西(92)、山西平陆(298)、河北隆化(344)、湖南湘潭(373)、安徽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