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òu

【源】 ①系自姒姓。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后缗方娠,自窦(即孔穴)逃出,奔有仍(故城在今山东济宁)而生少康,少康生二子曰杼、曰龙,龙于中兴后留居有仍,遂为窦氏,见《风俗通》(1,6,7,12,17)。②古地以窦名者甚多,窦氏必以地为氏(60,62)。③魏晋时氐人姓(60,242)。④河南窦氏,源出鲜卑没鹿回部。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之孙勤,魏穆帝赐姓纥豆陵氏,勤之五代孙岩随北魏孝文帝徙居洛阳,遂为洛阳人,并改纥豆陵氏为窦氏,见《魏书》(70,242)。⑤东晋末后秦姚苌时,南羌有窦姓,见《晋书》(242)。⑥傈僳族怒饶时氏族名,汉姓为窦(150)。⑦蒙古、满(344)、怒(222)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观津、河南、扶风、河西(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2%.尤以江苏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窦姓人口21%。【人】 窦犨,春秋时晋大夫(21)。


现行较常见姓氏。其人数虽不很多,但分布很广,南北方皆有。除汉族而外,蒙古族、怒族、彝族、傈僳族、侗族等均有窦姓。今北京,辽宁之沈阳,河北之魏县、河间,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云南之路南、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有载。其源不一: ①系出姒姓,夏少康王之后裔。夏王相 (禹子夏启的重孙)遭有穷之难而被杀。 其妻后缗有孕, 自窦 (狗洞) 逃出奔归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中兴,其子杼龙留居有仍,遂以窦为氏。②为 “窦公” 氏所改。战国时魏有窦公,后以 “窦公” 为氏,或改为单字姓 “”。③乃“纥豆陵” 氏所改。纥豆陵氏为代北地区之三字姓。北魏孝文帝令其改为单字姓 “”,此乃截取“纥豆陵”之第二音节“”,并谐汉姓 “” 而得。④出自历史上之氐族。《魏志》 载有氐王窦茂,其后裔即以窦为姓; 或改姓 “”,音仍为dòu。⑤ 《姓氏考略》注云: “古地以窦名者甚多,窦氏必以地为氏。”

汉代有窦国、窦宪、窦武; 唐代有窦建德; 明代有窦承芳。

猜你喜欢

  • 師黎婆達

    读音:Shīlípódá《姓氏词典》 引 《宋史》收载,“南朝宋有师黎婆达·施阿罗跋摩。”未详其他。

  • 读音:pú【源】见《万姓统谱》(15)。 【布】浙江余姚(389)、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 【人】璞俊,明时陕西城固人,宣德中举人,任知县(15,21,60)。现行罕见姓氏。今浙江之馀姚有分

  • 读音:Zhǎn/Jaan,Jan【综】 源出不详。北京有此姓。

  • 读音:Shèn【源】 见《广韵》(63,239)。【变】 慎一作昚(7)。即慎氏。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亦收。未详其源。

  • 楚庫爾

    读音:Chǔkùěr清代满族姓氏。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 收载。《清通志·氏族略》译作“褚库尔”,本为地名,以地为氏。参见 “库勒”条。

  • 读音:sān【源】 ①见《姓苑》(15,21)。②三闾、三乌、三饭、三丘等复姓有改姓“三”者(239)。③清时台湾土著七姓之一(243)。【布】 青海民和(62)、江苏武进(314)、北京、湖北武汉、

  • 軒邱

    读音:Xuān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芈姓,楚文王庶子食采轩邱,因氏。”此以邑为氏。一作“轩丘”。

  • 勒滔

    读音:Lètāo【综】 景颇族姓。世居云南陇川邦瓦寨,属载瓦支系,汉姓为痛(168)。

  • 读音:qū汉有诎强。(见《印薮》)

  • 读音:Zhēn/Jen【源】古有曾国,亦曰鄫、潧。西周末追随申、戎狄攻杀周幽王。战国时建都西阳(故城在今河南定山西南)。后有曾、鄫、潧等氏(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