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ú

【源】 ①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8,17,60)。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②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7,60,62)。③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12,21)。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7)。【变】 ①留即刘之本姓(17)。②亦作〔畱〕(9)。【望】 会稽、东海(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留盻,汉强圉侯(7,17)。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23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 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②又引 《姓源韵谱》 云: 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③郑樵则云: “按《姓纂》: ‘卫大夫留封人之后。’ 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 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④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 “刘诞谋逆,贬姓为留。” 《姓氏词典》 注云: 留,古地名,有二: 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则云: “ (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 与 《姓氏词典》 所谓 “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之说不同。而近於 《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 之论。⑤《广韵》 则云: “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

《姓氏词典》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 留,旧或作 “”。

汉代有留肹。(按, 肹, 或作肸, 音xī。 《姓氏词典》 引作 “”,误。) 又有留长孺; 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 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 (宋) 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 明代有留睿。

猜你喜欢

  • 读音:chí【音】今亦音丽(Lì)(62,91)。 【源】见《姓苑》(9,60)。 【望】淮南(17,418)。 【布】河北三河(285)、江苏武进(314)、山东新泰(359)、陕西城固(383)、

  • 读音:lí【源】 ①尧裔房侯之后(17,60)。尧子丹朱,舜封之为房邑侯,故称房侯。②高辛氏时八才子之一季悝之后(6,15,17)。③ 台湾土著姓(251)。【变】 本作貍(17,62)。【望】 河

  • 藉丘

    读音:Jíqiū《姓氏词典》 引 《姓解》 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即“籍丘”,亦作“籍邱”。)

  • 读音:zhǎng【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鲁大夫党氏之后,以音掌,故从音改(6,17,21,60)。 齐公族之后有掌氏(17)。【望】 琅邪、敦煌(17,60,418)。【布】 江西崇义(381)、萍

  • 芒布

    读音:Mángbù【源】 彝族姓。属古侯什叟家支(375)。

  • 雞彌没

    读音:Jīmímò《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词典》、《姓氏考略》等一并收载。其注据《北史》 云:“倭王妻姓鷄 (鸡) 弥没氏。”

  • 读音:miè【源】①太昊之元妃生倍伐,降处缗渊,封于蔑,为蔑氏(60,63)。②春秋时鲁大夫食采于蔑(即姑蔑,故城在今山东泗水东),后因氏(17,62)。一说,蔑为鲁国附庸,嬴姓,以地为氏(12,60

  • 遲辟

    读音:Chíbì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Kāi【源】①春秋时卫公子开方之后(11,12,15,17,60)。②系自姬姓。吴王仲虞之裔有开氏(17)。③宋时英州刺史开赵山,原姓赵,见《朝野杂记》(11,60)。④汉时大夫开章,本姓启,见

  • 俄尼

    读音:É'ní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马边等地有分布。此姓系马边、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