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í

汲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周文王之后康叔被封于卫,其后代有卫宣公,太子居于汲(今河南卫辉),称太子汲,其后代子孙遂姓汲氏。二是春秋时齐宣公的子孙中有受封于汲的,后世子孙称汲氏。

汲氏如今在山东、安徽、河北、北京及黑龙江等省市有少量分布。

历史人物有汲黯,西汉大臣,好游侠,尚气节,为官清廉,办事为民,被称为社稷臣。

汲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一十三位。


【源】 ①春秋时卫宣公之太子伋之后,居汲(故城在今河南浚县西南50里),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6,7,12,15)。②春秋时齐宣公子孙封汲(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南),因以为氏,见《路史》(60)。亦见《姓源》(17)。③春秋时陈公族之后有汲氏,见《路史》(17)。④鲜卑人姓,见《晋书》(17)。【望】 清河、濮阳(7,17,60,418)。【布】 安徽淮南(362)、河北五莲(290)、湖南攸县(283)、云南镇雄(331)、山东沂水(332)、台湾(64,68,261)、北京、吉林、辽宁、鞍山、丹东、河南鹿邑等地均有此姓。【人】 汲黯,汉时濮阳人,淮阳太守(15,21)。汲熙载,宋时尚书郎,知滁州(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涉县,山东之龙口、昌乐、平邑,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归“入声” 部。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引 《风俗通》 云:“卫宣公太子伋之后,居汲,因以为氏。” 此当以邑为氏,系出姬姓。②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齐宣公之子孙封汲,为汲氏。” 此亦以邑为氏,系出姜姓。

汉代有汲黯; 晋代有汲桑; 宋代有汲靖; 明代有汲明学,邯郸县丞; 又有汲宛,寿州通判。

猜你喜欢

  • 叔仲

    读音:shū zhòng【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叔牙为叔孙氏,牙之孙彭生,别为叔仲氏(7,11,12,17,60)。【望】 博平(17,60,418)。【布】 大陆仍有此姓(91)。【人】

  • 读音:Ruì【综】 源出不详。台湾南投、台北等地均有此姓(68,261)。《中国姓氏辞典》 据菲律宾 《菲华日报》 收载。其注云: “今台湾有此姓。”

  • 读音:péng【源】 见《姓苑》(7,9,15,63)。亦见《新编千家姓》(73,91)。【变】 作〔芄〕(63,91),误。极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转引 《姓苑》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或

  • 仇吾

    读音:qiú wú【源】 仇猶亦作仇由,为周末小国(参见仇由氏),春秋时为晋智伯所灭,其后有仇吾氏(12,17,21)。 【变】亦作〔仇繇〕、夙繇、〔厹猶〕(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收载

  • 室离

    读音:Shìlí《姓氏词典》引《宋史》收载,其注称:“宋有室离叠华。”未详其源。

  • 都哩

    读音:Dūlī【源】清满洲八旗姓。凡四派,出玛察、德都里、德敦村、黑龙江等地(23,63,180,260)。源自金时女真人姓都烈。 【变】①后改为强氏(180)。②亦作〔都理〕(260)。③清镶蓝旗满

  • 读音:Guǎn【源】 见《风俗通》(1,17)。【望】 平昌(17,60,418)。【变】 一作管(91)。【人】 筦苏,春秋时楚人(17,60)。筦路,汉时琅邪人,官至御史中丞(17,60)。罕见姓

  • 徹爾濟達

    读音:Chèěrjìdá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译作“察里吉歹”。

  • 斯內

    读音:Sīnéi【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沧源岩帅,汉姓肖、魏(161)。

  • 科爾沁

    读音:Kēěrqì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塔滨格尔(23,63,260)。【变】 ①一作〔科尔亲〕(260)。 ②清镶白旗蒙古马甲巴雅尔雅之妻为喀尔钦,镶红旗蒙古护军法贵之妻为喀尔亲氏,正白旗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