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
【源】 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柘(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后以邑为氏(6,11,12,17,60)。【望】 武陵(17,60,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永川、云南东川(380)等地均有此姓。【人】 柘稽,春秋时越大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名山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楚大夫以地为氏。《急就章》汉有柘温舒。望出武陵。”柘,原为春秋陈地,后并入楚,其地即今河南柘城。
春秋时有柘稽; 汉代有柘温舒;宋代有柘淳,及进士第。
【源】 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柘(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后以邑为氏(6,11,12,17,60)。【望】 武陵(17,60,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永川、云南东川(380)等地均有此姓。【人】 柘稽,春秋时越大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名山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楚大夫以地为氏。《急就章》汉有柘温舒。望出武陵。”柘,原为春秋陈地,后并入楚,其地即今河南柘城。
春秋时有柘稽; 汉代有柘温舒;宋代有柘淳,及进士第。
读音:gǔ kǒu yǐn【源】 代北人姓(7,9,27)。一说,为若口引氏衍变而成(70)。【变】 后改姓侯氏(6,17)。或改为引氏(60),或改为古氏(9),或改为古口(62)。一说,古口引氏即
读音:Kǎi【源】 ①见《姓苑》(62)。 ②裕固族姓(198)。【布】 山东新泰(359)、甘肃肃南(198)、台湾台北(68,261)、北京、山东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新会,山西之
读音:Dǎo/Dau【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读音:Yàyànniǎo《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太平图话姓氏综》 注云: “鲜卑姓。源于乞伏氏。”疑此非姓也。 乞伏, 或误作 “伏”。 , 玄鸟,
读音:Pàn【源】 ①古有盼国。以国为氏,见《姓考》(17)。②战国时齐威王之臣田盼之后,以名为氏,见《史记》(17)。亦见《姓苑》(21)。【布】 四川成都(91)、山东东明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
读音:Huíhú【综】 西夏人姓(240)。《姓氏词典》 引 《新元史》收载。其注云: “回纥姓。以民族名为姓氏。回鹘即回纥。元有回鹘·萨里。”
读音:Qiǎodǎi【综】 元时蒙古人姓(33)。
读音:Yīngtúlǐ【综】 新疆锡伯族姓,汉姓为英(433)。
读音:Chí池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古有世居于护城河畔者,便以池为姓。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嬴姓。战国时,公子池在秦朝为大司马,其后人以祖上名字为姓。池姓主要起源于秦
读音:Xǐ【音】 亦音喜(Xǐ)(6,12,17)。【源】 ①见《姓苑》(6,9,21)。②高阳蛮酋姓(60)。高阳,三国时吴置郡,故治在今广东阳江西30里。今瑶族姓(119)。【望】 南海(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