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
【源】 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柘(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后以邑为氏(6,11,12,17,60)。【望】 武陵(17,60,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永川、云南东川(380)等地均有此姓。【人】 柘稽,春秋时越大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名山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楚大夫以地为氏。《急就章》汉有柘温舒。望出武陵。”柘,原为春秋陈地,后并入楚,其地即今河南柘城。
春秋时有柘稽; 汉代有柘温舒;宋代有柘淳,及进士第。
【源】 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柘(故城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后以邑为氏(6,11,12,17,60)。【望】 武陵(17,60,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91)、永川、云南东川(380)等地均有此姓。【人】 柘稽,春秋时越大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名山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楚大夫以地为氏。《急就章》汉有柘温舒。望出武陵。”柘,原为春秋陈地,后并入楚,其地即今河南柘城。
春秋时有柘稽; 汉代有柘温舒;宋代有柘淳,及进士第。
读音:Shìsūn【源】 春秋时齐大夫有士孙氏,称所居之里(古时称聚居之地为里)为士孙之里。《左传》载,鲁襄公二十五年,崔杼葬庄公于士孙之里,即是此里(7,60)。【人】 士孙张,汉时平陵人,博士、扬
读音:Xiāngcháng【源】 禹分舜之少子于西戎,至秦厉公时有羌、无弋、爰剑。其曾孙曰忍、曰舞,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之一为研种,研之十三世孙曰姚,居代,雄洮罕之间。至西晋时姚弋仲者
读音:shǐ yè卫顷侯之后,公子史食采于叶,因氏焉。《左传》作史华。(见《通志·民族略·以名为氏》)
读音:Qiū邱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源于姜姓。姜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建齐国,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其子孙中后有以地名为姓氏的,称为丘氏。清朝时,避孔子名讳,将“丘”改为
读音:nóu yáng【源】 以羊名为氏(60)。即獳羊氏。【人】 羺羊肩,春秋时卫大夫石碏宰,见《左传》(21)。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引《左传》云: “卫石碏宰羺羊肩。” 羺
读音:Yòuzǐ【源】 ①春秋时齐公族有右子氏,见《路史》(17,62)。 ②春秋时卫公族有右子氏,见《路史》(17,62)。《姓氏词典》收载,其据《路史》注云: “春秋时齐、卫公族并有右子氏。”
读音:Qílěi元代蒙古族姓氏。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元)睿宗显懿庄圣皇后奇氏, ……山西大达噜噶齐苏克、河南行中书省
读音:jiǎn汉末有勾章尉检某。(见《姓苑》)
读音:Tōuwù《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南凉秃发·利鹿孤僭称西河王, 有将勿屹。”勿屹, 或作
读音:Gōngjíěr【源】 清蒙古八旗姓。凡三派,出乌鲁特、扎鲁特、察哈尔等地(23,63,260)。【变】 ①一作〔龚吉尔〕(260)。 ②清正红旗蒙古马甲机勒章阿之妻为公济尔氏,镶白旗满洲马甲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