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áng

【源】 ①系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幽王时封为扬侯(扬,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其后以为氏(12,21,60)。一说,春秋时霍、扬、韩、魏皆周同姓之国。扬为晋所灭,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有铜鞮、扬氏、平阳三县(12,60)。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17,12,21)。②土家族姓(387)。【望】 天水(17,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人】 扬季,汉时庐江太守(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上饶,山西之长治、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姬姓,周宣王子尚义,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氏焉。” “或曰周景王之后。” “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孙子齐; 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扬侯。然传言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之国,为晋所灭,以为羊舌氏之邑,此其明也。扬雄《自叙》 云: ‘伯侨不知周何别也。’ 又云: ‘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 又云: ‘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 一曰铜鞮,二曰扬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生子: 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 肸,字叔向,亦曰叔誉; 鲋,字叔鱼; 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扬氏。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扬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 又有扬突,后周赐姓独孤氏,隋复本姓; 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又,炀帝诛扬元感,改姓为枭氏。”综上所述,扬氏之源有三:①周宣王 (或曰周景王) 之后以国为氏,系出姬姓;②或出姬姓之羊舌氏: 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③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又,古扬、杨或通,后世分为两姓; 又,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 或改为枭氏。

汉代有扬雄、扬乌; 宋代有扬无咎、扬避举; 明代有扬光休,永乐举人。

猜你喜欢

  • 读音:Lǐng【源】 清时四川建昌道建昌镇辖有岭氏,邛部宣抚司,康熙时附归(72)。【变】 一作领(91)。【布】 湖北武汉、北京(91)、台湾台北、台东、宜兰、桃园(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

  • 巴雅爾齊

    读音:Bāyǎěrqí【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诺罗(23,63,180,260)。 ②清蒙古正白旗中有巴雅尔齐氏(259)。清代满族姓氏。世居诺罗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珠爾吉特-鄂謨克

    读音:Zhūěrjítèèmókè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锡喇塔拉地方,为清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 读音:Zhān【源】 见《万姓统谱》(15,21)。【变】 一作〔氊〕(62)。【布】 辽宁沈阳(91)、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人】 毡求,明时湖南宜阳人,永乐中广西右参议(15)。现行罕

  • 鈕顏

    读音:Niǔyán【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叶赫(23,63,180,260)。【变】 作〔颜〕(23)、〔钰颜〕(63),均误。【人】 钮颜乌达讷,清镶黄旗人,由护军参领从征宝坻阵亡

  • 淄丘

    读音:zī qiū【源】 淄丘,故城在今安徽宿县东北。其先必食采于淄丘,以邑为氏(7)。【变】 亦作菑丘(7,60)、〔淄邱〕(12)、〔甾丘〕(63)。【人】 淄丘许,春秋时齐勇士(7,21,60)

  • 读音:rǎng【源】 ①尧时贤人壤父之后,见《元和姓纂》(6,60,62)。②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以壤为氏(60,62)。【望】 上邽(17,418)。【布】 辽宁有此姓(91)。现行罕见姓氏。今辽宁

  • 读音:Xiè【源】 ①春秋时鲁大夫洩声子之后(60,62)。②春秋时郑公孙洩(即郑大夫洩驾)之后(7,11,17,60)。③春秋时陈大夫洩冶之后(11,17,60)。④鲜卑人姓(60)。【望】 苑邱(

  • 堂溪

    读音:táng xī吴王夫概奔楚,封堂溪,因以为氏。(见《风俗通》)▲<汉>堂溪惠,颍川人,从贡禹受公羊春秋。罕见复姓。《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 《风俗通》云: “

  • 毋將

    读音:Wújiāng【源】 取“人臣毋将,将则必诛”之言为姓(60,62)。【人】 毋将隆,汉时东海兰陵人,历官谏议大夫、冀州牧、颖州太守、京兆尹、执金吾等,为官正直(6,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