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ǐn

【源】 ①引为夏时侯国,子孙以国为氏(21)。亦见《姓苑》(15,21)。 ②春秋时鲁公族之后有引氏,见《路史》(17,60)。 ③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引氏,见《魏书·官氏志》(60,62)。【布】 北京、湖北武汉(91)、河北三河(285)、广东顺德(363)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忻州、灵石,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 ①其据 《路史》 注云: “鲁后有引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其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古口引氏改为引氏。” (按: 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魏书·官氏志》 无“古口引”,而作“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校勘记”称: 《广韵》、《姓纂》、《姓解》,“胡古口引” 作“古口引”; 《姓纂》 卷五、卷六,《辨证》、《氏族略》 作“古引”; 沈涛 《随笔》 五以为“今本误衍一 ‘胡’ 字”。《疏证》 以为古 “”、“”音通,“氏既改误,明旧氏必有 ‘胡’ 字无疑。”《胡姓考》 据本书 (按: 此指 《魏书》) 卷九 《肃宗纪》,见 “胡引祖”,以为此姓 “当为 ‘胡引氏’,《官氏志》 作 ‘胡古口引氏’,盖涉上若口引氏而衍。”今按: 氏既改侯,旧氏必有 “”字之说,如出连之改毕,是楼之改高,土难之改山,屋引之改房,在读音上原姓与改姓并无关系。诸姓氏书皆无 “” 字,《广韵》 且注明 “”字“公户切”,岂可为省文或脱字?疑 《志》本作 “古口引文”,当时又别作 “胡口引”,后人旁注“”字,羼入正文。“古口引” 既亦作“胡口引”,亦可省作“古引”或“胡引”。故姓氏书或作 “古引”,而 《肃宗纪》 有“胡引祖”,所论很是,与 《姓氏考略》所引 “改为引氏”之说不同。

《姓氏词典》 称: “元有引住。”

猜你喜欢

  • 特健

    读音:Tèjiàn《姓氏词典》引 《唐书》收载,其注称: “唐有特健俟斤。”未详其源。

  • 读音:róng【源】 本彤氏,周卿士彤伯之后,裔孙避难改为肜氏(6,7,12,15,60)。【望】 汝南(17,418)。【人】 肜铠,明时怀远人,正德中南昌千户(15,2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

  • 憲丘

    读音:Xiànqiū【源】 宪丘,地名,以所居地为氏(60,62,63)。【变】 一作献丘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即献丘,以所居之地为氏。”

  • 读音:Là【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及雁北地区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烏齊格

    读音:Wūqígé【综】 清正红旗蒙古马甲诺图顾礼之妻为乌齐格氏(260)。

  • 纥豆陵

    读音:hé dòu líng纥豆陵氏,代人,孝文改为窦氏。(见《通志·氏族略·代南三字姓》)魏武命为纥豆陵氏,其归华也,魏孝武复之为窦氏。(见《路史》)梁御因官北边,家于武川,改姓为纥豆陵氏。(见《周

  • 彌平

    读音:Mípíng【源】见《姓苑》(63)、《中国姓氏集》(62)。《姓氏词典》据 《姓苑》 收载,未详其源。

  • 厄爾呼特

    读音:’ěrhūtè【综】 蒙古族姓。内蒙古鄂托克旗有此姓(318)。

  • 木璋

    读音:Mùzhāng景颇族姓氏。相传乃瓦切娃时二十六大姓之一。《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guàn【源】 ①夏诸侯斟灌氏(故城在今山东寿光东北40里之斟灌店)为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6,7,12,17)。②汉淮阳太守灌夫,颍阴人,其父张孟为灌婴舍人,得幸,遂冒姓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