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áng

【音】 亦音仰(Yǎng)(17)。【源】 ①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国公子卬之后,见《姓源》(17,60)。 ②系自姬姓。春秋时周大夫卬叔之后,见《姓考》(17,60)。 ③朝鲜族姓。【望】 荥阳(17,60,418)。【布】 吉林牡丹江有此姓。【人】 卬祗,汉时御史大夫(15,17)。卬攀,五代后蜀李寿部先锋(7,24)。【它】 一说,亦见《姓苑》(7,15,21)。春秋时郑穆公子卬之后,以王父字为氏(7,24)。但郑穆公子为印段,非卬,误。


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获鹿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俱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 ①其据 《姓源韵谱》 注云: “宋公子卬之后。” 卬,为春秋时宋穆公之子。此当系出子姓,乃以祖父名字为氏。②其注引《姓考》曰:“周大夫卬叔之后。”望出荥阳。《姓氏词典》据《希姓录》以为此源于姬姓。如此,则卬当为周邑,以邑为氏。

汉代有卬疏; 又有卬祗(按: 《姓氏词典》 引作“卬秪”),御史大夫。

猜你喜欢

  • 伏侯

    读音:Fúhóu《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其注云: “历史上的罕见复姓。东汉有侍中屯骑校尉伏无忌,嗣侯爵号伏侯,为此姓之始。”可资参考。又,疑其或为 “伏俟”氏之讹。盖“侯”、“俟”形近。莫

  • 由吾

    读音:yóu wú【源】 春秋时秦国相由余之裔孙仕吴,子孙入越国者,因号由吾氏(6,7,12,17,60)。【望】 琅邪(17,418)。【人】 由吾道荣,北齐时山东琅邪人,官至谏议大夫、沐阳公,后隐

  • 读音:dài【源】 系自芈姓。楚公族之后(17,62)。【望】 河朔(17,418)。【布】 河南卫辉(287)、甘肃康县(348)、河北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长治、阳泉,浙

  • 读音:Zēng【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山东利津(356)、安徽淮南(362)、广西合山(367)、甘肃民乐(378)、山西交城(350)、河北卢龙(289)、河南巩县(30

  • 读音:yì【源】 ①佚为商时侯国,周武王俘佚侯、艾侯小臣四百人,其后以国为氏,见《姓考》(17,60)。②佚,春秋时郑大人采邑,后以地为氏(17)。③周时史佚之后,以名为氏(26,60,62)。【望】

  • 读音:cháng【源】 ①周敬王大夫苌弘食采于苌(故城在今河北固安西北),其后子孙以邑为氏(9,12,15,17,60)。②蜀之夷侯有苌氏,见《张禅题名碑》(60,62)。【望】 魏郡、东平(15,1

  • 读音:tiān【源】 见《姓苑》(15,21)。【布】 四川(92)、台湾高雄(68,261)、北京、安徽桐城等地均有此姓。【人】 添颖,宋时福建九溪人,任循州司户(15,21,24)。添礼,明时福建

  • 斯翁

    读音:Sīwēnɡ【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沧源岩帅上班老,汉姓为保(161)。

  • 读音:Yī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Chāo【源】 ①见《姓苑》(15,21)。②辽、金人之姓(60)。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布】 陕西(92)、山西平陆(298)、河北隆化(344)、湖南湘潭(373)、安徽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