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伊耆

伊耆

读音:yī qí

【源】 ①即伊祁氏,古帝尧之号也,其后因以为氏(7,11)。②伊耆为古帝号,后王识伊耆之德,故作为官名,其后以官为氏,见《周礼·秋官伊耆氏郑注》(60,62)。【望】 平阳(17)。【人】 伊耆苟,一作伊祁苟(11),北魏孝文时怀州民,自称尧之后裔,聚众于重山,后为洛州刺史讨灭(7,17)。伊耆玄解,一作伊祁玄解(11),唐时处士(11,17)。


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源不一: ① 《中文大字典》 注引 《竹书纪年》 云:“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其引《路史·三皇纪》亦云: “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 此当出自姜姓。② 《辞源》 注云:“复姓,相传为帝尧之后。亦作 ‘伊祈’、‘伊祁’。”③或以命官,以官名氏。《姓氏考略》注云: “《周礼·秋官》 ‘伊耆氏’ (郑注): ‘伊耆’,古王者号。后王识伊耆之德,故以名官。今姓有伊耆氏。”

北魏孝文帝时有伊耆苟。

猜你喜欢

  • 读音:Xián/Shian,Syan【源】 见《玉堂字汇》(63)。或作涎,见《集韵》。

  • 读音:Chǔ楚姓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芈姓。周成王封颛顼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荆,后迁都于郢,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遂以国为氏。二是源自鲁大夫林楚。楚姓最初发源于今湖北一带,

  • 兀納

    读音:Wù'nà《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 《明史》 注云: “明有兀纳失里。”未道其源。

  • 壹斗眷

    读音:yī dǒu juàn【综】 北魏孝文帝时改壹斗眷氏为明氏(6,7,12,17,27)。亦作〔一斗眷〕(6,7,9,70)、〔壹㪷眷〕(27)、〔一叔眷〕(7)。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

  • 读音:Líng【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东、花莲、基隆、苗栗等地均有此姓(64,68,26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蔚县、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广东之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

  • 度朱厄

    读音:Dùzhū’è【综】 布朗族芒人姓。世居云南金平三区普角乡,系氏族名,汉姓为白(157)。

  • 粘合

    读音:zhān gě【源】 金时女真人姓(60,71)。当系粘割氏之异译。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变】 即粘割氏(71)。亦作粘葛(60,62)。【人】 粘合重山,金源郡贵族,元时累官至

  • 惠牆

    读音:Huìqiáng【综】 春秋时宋有寺人惠墙伊戾(7,11,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戴,其注云: “《左传》 ‘宋寺人惠墙伊戾为太子内师’,《杜注》: ‘惠墙,氏;

  • 读音:Cí【综】 见《中华姓府》(63)。《姓氏词典》 引 《汉书》 收载。其注称: “汉有雌栗靡”,未详其源。

  • 读音:Cuī崔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姜姓。春秋时齐国国君丁公佶的后代季子食采于崔,后世子孙以采邑为姓氏。二是少数民族改姓。女真族有崔完氏,满族有崔穆鲁氏、崔佳氏,进入中原后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