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ī

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伊尹之后。二是为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伊姓今尤以河北为多。

伊姓历史人物有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曾辅佐商汤灭夏,综理国事,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相。

伊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九位。


【源】 ①古伊国,炎帝裔尧之母家,侯国,自伊徙耆,又为伊耆氏,见《路史》(17)。帝尧伊祁氏之后有伊氏(12,21)。伊祁山在河北完县西,尧住此山,后因作氏,见《寰宇记》(87)。②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之中,即伊尹也,后居伊水(在今河南蒿县),以地为氏,见《风俗通》(1,17,28,60)。③汉时匈奴人姓。汉元狩四年,伊即轩来降,封众利侯(242)。④河南伊氏,鲜卑人,其先与魏主同源(242)。北魏献帝以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60)。⑤清高丽人姓(23,260)。⑥清满洲八旗姓伊拉齐氏、伊拉哩氏等后有改为伊氏者(180,260)。今满族姓(344)。⑦台湾土著(65)、土(195)、回、蒙古(344)、锡伯(433)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山阳、陈留、河南(17,21,60,242,418)。【布】分布很广,但人口不多。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伊姓人口39%。【人】伊尹,名挚,又名阿衡,汤时贤相(6,9,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及东平、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朝鲜、锡伯、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 《三辅旧事》 注云: “尧初生,依伊侯长孺,因以为氏。”郑樵亦云: “(伊),即伊祁氏之后也。”② 《姓氏考略》 又据《姓谱》 注云: “有莘氏女采桑伊川,故伊尹以邑为氏。”望出陈留、河南、山阳。③或为鲜卑姓所改。郑樵注云:“伊娄氏改为伊氏。” 《姓氏考略》 据 《魏书·官氏志》 亦注: “拓跋邻以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④清代高丽族亦有伊姓。原籍无考。《清通志·氏族略》有载。⑤锡伯族、满族之伊姓,皆为伊拉哩氏所改。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及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猜你喜欢

  • 乐师

    读音:yuè shī楚姓。(见《吴越春秋》)

  • 蘇察

    读音:Sūchá【综】 清镶蓝旗满洲马甲马庄之妻为苏察氏(260)

  • 定爹

    读音:Dìngdiē【综】 西藏察隅僜人姓(171)。

  • 读音:Tái【综】 源出不详。云南建水有此姓(409)。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通海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引 《姓谱》亦收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 读音:Shòu【源】①彭祖之后有寿氏(60,62)。②系自姬姓。吴王寿梦之后,见《风俗通》(1,7,9,12,17)。③系自姜姓。齐公子寿之后,见《姓源》(17)。④满族姓(181)。【望】京兆、博陵

  • 吐賽

    读音:Tǔsài【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沧源岩帅上班老(161)。

  • 尼瑪齊

    读音:Nímǎjí【综】 清驻防齐齐哈尔镶黄旗中有尼玛齐氏(259,260)。又,清正蓝旗满洲马甲黑色之妻为尼马齐氏(260),清甘肃提督、满洲镶黄旗人呢玛奇达三泰(61),〔尼马齐〕、〔呢玛奇〕等似

  • 赤將

    读音:Chìjiāng【综】 黄帝时有赤将子舆,不食五谷而食百草花,为尧时木正,亦称缴父(21,60)。

  • 读音:niè卫大夫食采于啮桑,后因氏。(见《姓源》)许由之师曰啮缺。(见《庄子·天地》)

  • 读音:Bèi【源】 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8,60)。即鄁(60,61)。极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姓氏词典》据《路史》 注云: “源于子姓,系殷商时微子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