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名疏证

释名疏证

八卷。清江声为毕沅撰,署毕沅名。江声(1721-1799)字涛,后更字叔沄,晚年号艮庭,学者称艮庭先生。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师事惠栋。精《古文尚书》、《说文》之学。一生不事科举业,晚年赐六品顶戴。尚著《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六书浅说》一卷、《论语俟质》三卷等。毕沅(1730-1797)字湘衡,一作缃衡,或作纕蘅;一字弇庵,或作弇山;号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县)人。从沈德潜、惠栋游。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官陕西巡抚、湖广总督、兵部尚书等职。吏治之余,究心经史。书室名经训堂。著《墨子校注》十六卷等多种。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七曰:“秋帆以《释名》二十七篇,俗本流传,鲁鱼豕亥,学者不察,转生驳议,因取经传子史有与是书相表里者,援引以为证佐,又取唐宋人诸书有引及是书者,荟萃以相雠校。表其异同,正其舛谬。并益以《释名补遗》及《续》焉。其于刘氏之书,校核精审,诚为善本,自此学者易以循诵。惟所为疏证太略,前不及戴东原(震)《方言疏证》,后不及王怀祖(念孙)《广雅疏证》之详耳。又此编既成,江叔沄(声)拟以篆书付刻,秋帆欲仍昔贤之旧观,示来者以易晓,故依前隶写。其后复加删改,始俾以篆文写刊一本,然不若仍以隶写之为得也。前载成国原序,及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秋帆疏证序。卷首题曰:汉征士北海刘熙撰。秋帆序中考证成国为汉末人云。”是书有《经训堂丛书》篆书、正书两本,广州书局有重刻本。二种文本并附《释名补遗》及《续释名》各一卷。正书本中毕氏序作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序称:“暇日取群经及《汉书》注、唐宋类书、道释二藏较之,表其异同,是正缺失,又益以《补遗》及《续释名》二卷。凡三阅岁而成。复属吴县江君声审正之“云云。篆书本中毕氏序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序称:“《释名疏证》刊印寄归,属江君声审正其字,江君谓必用篆文字乃克正,请手录之,别刊一本。余时依违未许,既而覆视所刻,辄复删改,适江君又以书请,遂以删改定本属之钞写。并述前序未尽之意,复为序以诒之”云云。然则篆文之本乃其定本,与正书之本稍有不同也。所附《补遗》辑录群书所征引而为今本《释名》所无者,所辑《释爵位》,今本阙。《续释名》有《释律吕》、《释五声》两篇,为续广刘熙原书者,体例仿杭世骏《续方言》。

猜你喜欢

  • 情采编

    三十六卷。明屠本畯(生卒年不详)编。屠本畯,字田叔。鄞县(浙江宁波)人。官累太常典簿,南京礼部郎中。著有《闽中海错疏》等多种。是编选汉、魏至唐之诗,屠本畯在古诗、律诗之间,别立一名,谓之“声诗”,并以

  • 春秋穀梁传郑氏说

    一卷。晋郑嗣撰,清马国翰辑。郑嗣的生平事迹不详,其撰述也不见《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而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有所征引,共二十节。据范宁自序,知郑嗣为范宁父范汪的门

  • 景仰撮书

    一名《尚论篇》一卷。明王达(详见《笔畴》条)撰。此书取古人可为师法者共五十二事,采用前列旧文,后系以评论的体例,汇成一编,共一卷。但内容较为肤浅,无甚意义,较其撰《笔畴》为之下矣。有明刊本。

  • 范县志

    ①三卷。清霍之琯修,李简身纂。霍之琯,山西云中(今山西大同市)人,出身进士,以广西柳州府推官裁缺改授范县知县。李简身,山东新泰县人,由岁贡康熙四年(1665)任教谕。霍之琯接修志檄,征得万历旧志,以此

  • 方泉集

    四卷。宋周文璞(1180-1240)撰。周文璞,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汶阳(今山东汶上)人。少年聪慧,以能诗称于世。宋宁宗时,曾做过溧阳县丞及内府守藏吏等。著有《方泉集》。此集凡四卷,所录赋

  • 姑苏名贤小记

    二卷。明文震孟(1574-1636)撰。文震孟字文起,号湛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学者。天启二年(1622)殿试第一,授修撰。因疏劾魏忠贤柄权乱政,受廷杖罢归。崇祯元年(1628)召充日讲官。讲筵最

  • 江北厅志

    八卷首一卷,清福珠朗阿修,宋瑄纂。福珠朗阿,满洲人,曾任江北厅丞。宋瑄,灌县人,举人,训导。江北厅旧隶巴县,乾隆中始以重庆府同知移驻之,以巴县之仁、义、礼三里属焉。《江北厅志》道光二十四年(1844)

  • 浮云校帖

    六卷。明蒋之奇(生卒年不详)书,其子蒋胤敬、蒋胤睿勒刻。蒋之奇,字如奇,号一先,工于书法,四十余年片刻不废,但极少应人求书,故流传不多。该帖之六卷中,前四卷为蒋氏自书,后两卷为其所藏《怀素千字文》和苏

  • 易史参录

    二卷。清叶矫然撰。叶矫然字思庵,福建闽县人。顺治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乐亭县知县。该书仿照李光、杨万里二家《易传》之意,于每卦象爻名以史事证之,以为以人事说《易》才具实用意义。但所举事例不免偏

  • 澄清堂帖

    十卷。不著刻者姓名。该帖以甲、乙、丙、丁等十天干为分卷标志,现仅存前五卷王右军书。由于该帖直到清乾隆时才有论及,明以前未见著述,故对该帖真伪各执一词。董香光等认为是南唐时刻,程南村则认为是宋人伪帖。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