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

四十卷。明冯梦龙(详见《古今小说》)编撰。白话小说集,为“三言”的第三集。收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四十篇,都经过冯氏加工整理,形式、风格统一。此集比《古今小说》、《警世通言》略后问世,所收宋元话本较前两书为少,除《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出宋话本《错斩崔宁》)等七篇可推知为宋元旧作外,其余绝大部分是明人拟作,其中很可能有冯氏自己的作品。故事的来源,或出于史传,或取材于晋人和唐宋的笔记传奇,更多是直接来源于民间传说故事。故事的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矛盾,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命的愿望。尤其对于两宋以至明代城市发达以后市民阶级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有着比较广泛深刻的描写。《卖油郎独占花魁》是比较优秀的代表作品,描写名妓莘瑶琴经过一系列曲折将终身托于卖油郎秦重的故事,对于风尘女子的命运寄予同情,反衬揭露了以吴八公子为代表的贵公子嫖客凌辱妓女的丑行,反映市民思想比较鲜明,艺术上也比较完美。其他如《灌园叟晚逢仙女》揭露地主恶霸对善良花农的欺凌,《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对封建社会尔虞我诈等种种丑恶人情世态的暴露,《李玉英狱中讼冤》对残刑酷法和官府草菅人命的暴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本集故事中也有比较明显的封建道德说教,有些神怪故事有宿命果报消极观念,并杂有色情污秽描写,如《郝大卿遗恨鸳鸯绦》和《金海陵纵欲亡身》两篇,描写两性关系流露出明显的庸俗情趣。本集创作成分较多,修订润色的功夫较大,大部分篇章情节曲折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绘细腻生动,语汇丰富,不像前二集留有旧话本质朴简古遗迹。在“三言”中,本集可以较集中代表冯氏白话小说创作成就,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该书有明天启七年(1627)叶敬池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大连图书馆亦藏有叶敬池本。又有衍庆堂通行本。近代国内有《世界文库》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世界文库》本为底本,校以衍庆堂本和《今古奇观》,出版顾学颉校注本,集中第二十三卷《金海陵纵欲亡身》因情节涉于色情猥亵删去不录,个别卷文字亦有删节。人民文学本后多次重印。1992年,海南出版社据叶敬池本以《足本醒世恒言》为题排印全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冯梦龙全集》据日本内阁文库藏叶敬池本影印全本。

猜你喜欢

  • 江声草堂诗集

    八卷。清金志章(约1722年前后在世)撰。金志章初名士奇,字绘卣,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元年(1723)举人。官至口北道。金志章清才渊雅,工诗,与杭世骏、厉鹗齐名。其性闲旷,山行终

  • 渤海国志

    四卷。清唐晏撰。唐晏,字元素,清代满州旗人。《渤海国志》一书主要记述靺鞨族建渤海国的历史。靺鞨族在先秦时称为肃慎或息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有几十个部落,隋唐时称为靺鞨,主要有两大部,黑水靺

  • 湖湘五略

    十卷。明钱春撰。钱春,字梅谷,一字若木,武进(今属江苏武进县)人。万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钱春初授御史,巡按湖广时受人称道,后因遭魏忠贤弹劾其倚东林党而被削籍。崇祯初年复官。《湖湘五略》为钱春于万历四

  • 百鸡术衍

    二卷。清时曰醇(1807-1880)撰。时曰醇,字清甫,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其父时铭(1768-1827)曾著有《笔算筹算图》一卷。时曰醇少时入监,专治九数;1861年春,时与丁取忠(1810-1

  • 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

    十卷。清叶桂(详见《临证指南医案》)撰。又名《本事方释义》。此书成于乾隆十年(1745)。其孙叶澹安由叶氏自作序文中得知有此书,然家无藏稿,遍为寻求,于同里顾西畴家得之,校勘付梓。此时叶氏已谢世多年了

  • 汉原陵秘葬经

    十卷。无撰者姓名。据书前作者自序所述,称自己因遇楼敬先生,得其所传“阴阳书”三本,并称其书用之甚验,直指休咎之理,出生入死遁甲之法,乾兑坎离迁宅之方,辨年月日加临运式。作者还自称因暇日述斯文五十四章,

  • 乘方捷术

    三卷。清邹伯奇(1819-1869)撰。邹伯奇,字特夫,又字一鹗,广东南海人,通经博古,尤擅算学,与夏鸾翔、丁取忠等名家交往甚密,在南方沿海诸省颇负盛名。曾于1866和1868年两度被朝廷召任北京同文

  • 王介庵奏稿

    六卷。王恕撰。王恕(1416-1568),明山西三原人。字宗贯,号介庵,晚号石渠。正统(1436-1449)进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寺评事。历官扬州知府、南京刑部右侍郎、云南巡抚、宁夏巡抚、南京兵部尚书。

  • 方言

    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旧本题汉扬雄撰,然《汉书·杨雄传》备载扬雄著述,却不曾提及《方言》,《汉书·艺文志》亦不载,《方言》作者问题遂引起怀疑。宋洪迈《容斋随笔》断是书非扬雄所撰,乃

  • 道园遗稿

    六卷。元虞集撰。其从孙堪编。为《道园学古录》补遗之作。共古律诗七百四十一首,附以乐府,刻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当李本编《学古录》时,已有泰山一毫芒之叹,则云烟变灭者不知凡几。堪续加收访,辑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