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经注

道德经注

二卷。附《阴符经注》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道德经》流传至清代,为其作注者已达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众家之注各立一说。自清世祖福临始,对诸家之说概而论之。或非以“失其意”,或议为“未彰全旨”。继之有张尔岐,认为各家所注如同使清水渍蔗、加醋,或甜或酸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徐大椿效法福临、张尔岐,在其所作《道德经注序》中,称《道德经》“非谈道德之书”,而“五千言”都是谈“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则是“五千言之宗旨,也是五千言之义疏”。在《道德经注凡例》中,评众家之说“非汗漫支离,即疏略浅陋”。称王弼之注“词亦肤近”,斥河上公注“文理不通”。认为老氏之学与六经只是时代和旨趣不同,老氏所云养生修德治国用兵之法,“皆本于上古圣人相传之精意”。所以曾与黄帝并称,“其用甚简,其效甚速”。徐大椿《道德经注》,分《老子》为上下二篇,不用《道经》、《德经》为名目。分上下篇为八十一章,不用传统章名而以每章首句标题。参考诸本,取词意通达者释经。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融贯经文者。诠释主于言简理赅,要旨与张尔岐《老子说略》相近。对《老子》研究深刻,发挥显著,实为众家注中之善本。附载《阴符经注》,别具风格,见解卓异。其书序称《阴符经》是“赞《易》之书”。认为如果能知《阴符经》所谓“五贼”、“三盗”、“机在于目”、“禽之制在气”等数端,就可以“宇宙在手,变化生心,而能执天之行矣。”强调只有善读《阴符经》者才能得其益,而不可误解经义,视为“奇邪险谲之书”。认为《阴符经》作者“非得黄老之精髓者不能撰”。如果学习经义,用于“养生、保命、治国、用兵无所不通”。不必臆推谁人所作。其《阴符经注》以易理释经,要旨在于使人明“阴符”,晓“易道”,通其微妙,推广其义,以探究全易之理,又不能互相取代。其书也是《阴符经》诸注中之佼佼者。后人对其所注《道德经》与《阴符经》皆予肯定,但认为其《凡例》对古人之作所议未免失当。现存清《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宋韩蕲王碑释文

    一卷。清顾沅撰。顾沅,字湘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南宋名将韩世忠死后封为蕲王,韩蕲王碑在江苏吴县灵岩山麓,立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碑文约一万三千九百字,礼部尚书赵雄撰文,尚书侍郎周必大书写。

  • 是程堂集

    二十卷。清屠倬(1781-1828)撰。屠倬,字孟昭,号瑟,晚号潜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改庶吉士,官累至九江知府。其诗名早就,与郭麟,查初揆齐名。其书画亦工。观屠倬之诗

  • 颐庵文选

    二卷。明胡俨(1361-1443)撰。胡俨,字若思,江西南昌人。洪武二十年(1387)以举人授华亭(今上海松江)教谕。建文初,迁桐城知县。永乐初,擢翰林院检讨,与解缙等同直内阁,迁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

  • 新集备急灸经

    一卷。不著撰人。据考当为唐五代之作。书中言灸不言针,显与王焘所作《外台秘要》极言针能死活人之说暗合,当有师承关系。书前有小序一首,句式整齐,骈丽对偶,述撰作要旨:“四大成身,一脉不调,百病皆起。或居偏

  • 嘉鱼县志

    ①三卷,明莫震修,孙允恭纂。莫震,字震威,吴江县人,正统六年(1441)进士,官嘉鱼知县,后升福建正平府同知。县志于明洪武、永乐中奉文修纂,图志期限紧迫,难免遗漏。正统元年(1436),教谕卢陵、刘池

  • 金史

    一百三十五卷。元脱脱(生平事迹详见《宋史》条)主编。凡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载了上起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下至天兴三年(1234)蒙古灭金的金朝一百二十年历

  • 读管子札记

    三卷。清陶鸿庆(生卒年不详)撰。陶鸿庆著有《读诸子札记》,《读管子札记》是收入《读诸子札记》中的第六种。在《读管子札记》中,陶鸿庆阐述了自己对《管子》一书的看法,但有时根据己意妄改原文,出现错误。《续

  • 读孙卿子札记

    二卷。清陶鸿庆撰。是书为读诸子札记第八种,其内容多补正王念孙、俞樾、王先谦诸家之说,义多平允。以《成相》篇论之,“险陂倾侧此之疑”。俞训“疑”为“止”;鸿庆以“疑或之”,最为明显。又“莫不理续势持”。

  • 苏沈良方

    八卷。宋苏轼(已著录)、沈括(详见《梦溪笔谈》)撰。此书又名《苏沈内翰良方》,系后人将苏轼《论医药杂说》(一说为《苏学士方》)合入沈括所撰《良方》而成。《宋史·艺文志》载此书为十五卷,陈振孙《书录解题

  • 抑抑堂集

    十五卷。清吴涑撰。吴涑,字温叟,晚号击存,江苏淮阴人,曾任国会议员,生卒年不详。涑父昆田,以文章行谊,名重江淮,世称稼轩先生。涑少承家训,复得名师高延第指授,通经史百家之旨。集中卷一至四,为文,卷五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