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谐声谱

谐声谱

① 五十卷。清张惠言(1761-1802)撰。惠言字皋文,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其学深于《易》、《礼》,著作有《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仪礼图》等。此书由其子张成孙补编而成。阮元序云:“嘉庆间,余曾闻武进张惠言有韵学书,未见而编修卒。道光中,编修之子成孙,聪明辛勤,能传父学,踵成编修之书,曰《谐声谱》,奉以示余。其书分中、僮、薨、林、岩、筐、萦、蓁、诜、于、萋、肄、揖、支、皮、丝、鸠、毛、蒌、岨二十部。此乃于《毛诗》中,拈其最先出之字为建首,加以《易》韵,又以《说文》之声分出之,犁然不紊,有各家所未及者。”按:张惠言所撰题为《说文谐声谱》,分二十卷。其子成孙所补题为《谐声谱》,凡五十卷:卷一韵部目,卷二论表,卷三至卷二十二谱二十部,卷二十三至卷四十二丝联绳引表二十部,卷四十三至四十四为毛诗谱,卷四十五为周易翼韵、屈平赋韵,卷四十六至四十九为略,卷五十为序例。共得声母1263,谱以得声,表明分部,韵纪流源,略提其要,至为精密谨严。当时阮元见到此书就拟刊刻,但未刻成。其父子两代稿本藏于阳湖赵氏天放楼,后归武林叶氏揆初。叶氏后来又得东方文化会藏本,载有阮元序文,且有所增益。因名惠言本为初稿,成孙本为稿本,东方文化会本为钞本。叶氏请吴县戴绥之以稿本为主,参照另两本加以校订,是为武林叶氏刻本。② 二卷。清丁显撰。丁氏谓谐声之法,迄今三千余年,鲜有能发其蕴者。夫所谓声者,唇舌喉齿腭之声也;谐者,谓以唇舌喉齿腭之声各分其类。仅即一声,悉心调摄日久,他母之声,自能调口而出也。于是因《音鉴》二十二字,以音纲为次第,且于腭、舌、唇、齿、喉、半舌、半齿,各归一例,并分开、转、合三声,每母均统阴阳清浊两行,横行均同韵之字,竖行均同声之字,双声叠韵一贯图,横竖均可接读。又按母分为古音同声、一字数音同声、北人入声读同声,并附以方言方音同声、天地人物义类训诂之同声、经史子百家之异字同声,缀于每类之末。是为《谐声谱》。其目次曰腭声见母粗音字汇、腭声见母细音字汇、腭声见母分类纪略,曰腭声溪母粗音字汇、腭声溪母细音字汇、腭声溪母分类纪略等凡六十四目。每类之字搜辑皆颇详备,可资参考。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本,为《丁西圃丛书》之《韵学蠡言举要》之一种。

猜你喜欢

  • 纯白斋类稿

    二十卷。《附录》二卷。元胡助(生卒年不详)撰。胡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别号纯白老人。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始举茂才,为建康路儒学学录,后累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承信郎、太常博士。此集为助自编,共三十卷

  • 圣门乐志

    一卷。清孔传铎撰。传铎字振路,一字霁窗,系孔子六十四代孙,顺治、康熙年间袭封衍圣公。此书系作者为汇集圣庙祀典乐事而作。书中分目为:音器谱法、歌章四曲、迎凤辇曲、朝元歌、引导乐图、就位转位式、舞谱、乐器

  • 常州府志续集

    八卷。明张恺纂修。张恺,字元之,锡山(今无锡县)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任兵部主事、刑部主事、顺德府通判、东平知州、福建都转运使。著有《碧山吟社记》等。郡志始于宋教授邹补之,太守史能之续修

  • 详明算法

    二卷。元安止斋、何平子(生卒年不详)撰。著者始末、著作年代不详,钱宝琮认为安止斋可能是何平子的别号。明程大位《算法统宗》卷十二“算经源流”条记有:“《详明算法》〔元儒安止斋,何平子作,有乘除而无九章,

  • 瓞园经说

    三卷。清宋绵初(详见《韩诗内传征》)撰。此书解释经义,以说《易》为最善。如谓自古言《易》者无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学,非大《易》之通义。又谓王辅嗣“忘象”之说,后代儒生以为一扫《易》学之榛芜,而开之大路

  • 独异志

    三卷。唐李冘撰,生卒年,生平均不详。其作者《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作“李亢”,另外一些钞本或“李元”、“李冗”,未详孰是。这部书是唐代兼收志怪和志人的笔记小说集。此书原本早佚,原书署名已难

  • 十八史略

    二卷。元曾先之撰。曾先之,字从野,庐陵(今属江西)人,自称“前进士”。其书主要节录十八史文,文字简略,书前冠以“歌括”,尤为弇陋。盖当时乡塾课蒙之本,与时人胡一桂《古今通略》相比,逊之远甚。

  • 临汾县志续编

    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潘如海、李荣和修,窦文藻、张榜花纂,郑裕孚增修。潘如海字藻江,广东人。光绪五年(1879)任临汾知县。李荣和,河北安国人,光绪六年(1880)继潘如海任知县。郑裕孚字有愚,广西

  • 春秋列女图考

    一卷。清王廷钊撰。廷钊字镜航,济宁(今山东济宁)人,著有《晋八王易知略》、《汉元后本纪补》等书。清人陈厚耀曾著《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对春秋列国兴废、姓名谱系考证綦详。王廷钊认为《春秋》褒贬,如

  • 熊峰集

    十卷。明石(?-1528)。石字邦彦、号熊峰,石玠之弟。蒿城(今河北蒿城)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数次因病居家,弘治末,始为修撰。嘉靖三年(1524)以吏部尚书兼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