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浅说

说文浅说

一卷。清郑知同(生卒年不详)撰。知同字伯更,贵州遵义人。郑珍之子。著作尚有《说文本经答问》、《说文逸字附录》、《说文商议》等。是书为释六书条例而作,又题为《六书浅说》。其说较王筠之说简略得多,较江声之说分析细微。论象形曰:“象形者,造字之始,取象于物,如其形而画之,为会意、形声众字之毋。《说文》凡会意、形声字十九在部中,象形字一例在部首。读《说文》必先讲部首,部首象形为文至朴而用文极巧,用笔特损而状物绝肖。”析象形为象形独体,象形合体、象形兼声、象形加偏旁、象形作重形、象形作最初本形六类。谓“钟鼎彝器铭文酷似其物者,即初时造字之象也”。论指事曰:“象形直画全物之形,指事则先画一物,而入‘一’以指其处。‘上’‘下’字先画一横以当物,于‘一’之上下著‘丨’以指之;‘刃’字先画‘刀’形,于左旁著‘一’以指之。《汉书艺文志》谓之象事,以其文先象物而后指其事也。《周官保氏注》谓之处事,谓就字形某处安置一笔以见事也。”论会意曰:“凡字独体为象形指事,合体为会意形声。会意者合象形、指事之字两文、三文以见意也,亦有多至五六文者。《艺文志》谓之象意。以会意字常含事物之象也。”析会意为会意正体、会意重形、会意中有象形、会意中有反形、会意中有声旁、会意中有省旁六类。论形声曰:“形声者合两字成文,以一旁定其形,一旁拟其音也。”析形声为形声正体、形声中有省形省声二类。论转注曰:“转注者,传注也。古‘转’‘传’两字相通。转注与假借对文,皆以叠字名之。”“转注以声旁为主,一字分为若干用,但各以形旁注之。转注与形声相反而实相成。如‘齊’字经典用为‘齊戒’,用为‘齊衰’,用为‘齊盛’,用为‘剪齊调齊’,用为‘齊疾’,用为‘腹齊’。止一‘齊’字,厥后则例加偏旁:用是‘齊戒’,即注之以‘示’作‘齋’;用是‘齊盛’,注之以‘皿’作‘’;‘剪齊调齊’,注之以‘刀’作‘劑’;‘齊疾’注之以‘火’作‘’,‘腹齊’注之以‘肉’作‘’,此其义也。”总论六书曰:“盖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经,转注、假借为造字之纬。转注主加偏旁,无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之字,但有一义,俱可注成一文。假借主音,无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之字,但令同声,俱可援为此用。”其言转注,与众不同,乃本其父郑珍之《转注考》,可备一说。此书有艺林山房辑《文选楼丛书》本,有《玲珑山馆丛书》(即《益雅堂丛书》)本,有《巢经巢全集》本。

猜你喜欢

  • 环谷集

    八卷。附录《环谷先生年谱》一卷。元汪克宽(1304-1372)撰。克宽字德辅,一字仲裕,号环谷先生。祁门(今属安徽)人。以聚徒讲学为业。其学以朱子为宗,文章持论谨严,详尽明达,无支离迂怪词。诗仅存十余

  • 图卦億言

    四卷。明贺沚撰。沚字汝定,庐州(今安徽合肥)人。隆庆四年(1570)举人,官至苏州府同知。该书以图书为《易》原本,分为四卷。首卷《图书八卦说》,卷二《六十四卦说》、《太极图说》,大都抄录朱子《绪论》,

  • 政府奏议

    二卷。宋范仲淹撰。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希文。大中祥符进士,任官有敢言之名,天圣中为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后任秘阁校理,因上言请刘太后归政而被调任河中

  • 伤寒六经定法

    一卷。清舒诏(生卒年不详)撰。舒诏字驰远,进贤(今属江西)人。为喻昌的再传弟子。舒氏对仲景《伤寒论》颇有研究。著有《舒氏伤寒集注》等书。此书首列六经见证,且各有正治之法。又选择同为一证,见于不同医籍,

  • 刘豫事迹

    一卷。清曹溶(详见《崇祯五十宰相传》撰。刘豫宋朝人,高宗时知济南府,杀抗金将领关胜降金,被金册封为“齐帝”,后被废黜而死。本书即记载这段历史,是在宋杨克弼《伪豫传》基础上,又杂采他书材料而撰成。内容较

  • 校注字鉴

    五卷。清方成珪(生卒年不详)撰。成珪字国宪,号雪斋,瑞安(今属浙江)人。嘉庆戊辰(1809年)举人,历官海宁州学正,宁波府教授。精小学,尤嗜校雠古籍。是书系考订元李文仲《字鉴》之作。参照钱馥校本,每字

  • 妙法莲华经玄义

    二十卷。唐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妙法莲华经玄义》亦称《法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这是天台宋评释《妙法莲华经》题名的主要著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是由智口授,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

  • 说文长笺

    一百四卷。明赵宦光(?-1625)撰。亦作赵颐光,字凡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妻陆卿子隐于寒山,读书稽古,精于篆书。著作尚有《六书长笺》、《篆学指南》等。此书以宋李焘《说文解字五音韵谱》为底本,而

  • 回澜纪要

    二卷。清徐端撰。徐端字肇之,详见《安澜纪要》条。徐端自河防丞,后晋守淮安,再迁徐州道,不二年则总督河道。二十年中,勤于政事。公余之暇,手辑此篇,以述治河之要。光绪十四年(1888)刻印,共二卷。其所纪

  • 三江水利纪略

    四卷。清苏尔德等撰。苏尔德,曾任江苏布政使。太湖之水,三江受之。三江之水,大海受之。其东北由刘河入海者,娄江。东南由黄浦入海者,非东江故迹,谓之东江。虽淞一江,独当其中,经昆山、嘉定、青浦、上海四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