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集传

诗集传

① 二十卷。苏辙(1039-1112)撰。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十九岁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熙宁三年(1070)致书王安石,激烈批评新法。后历任御史中丞,尚书侍郎等职,执掌朝政。晚年在颍水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苏辙的思想有着其父苏洵、其兄苏轼的深刻影响,崇尚儒学,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风格汪洋淡泊,透露出秀杰深醇之气。《六国论》、《三国论》为他史论的代表作。在写作理论上,继承曹丕文气说,主张养气不仅在于内心的修养,更在于有广阔的生活阅历。苏辙著述较多,除《诗集传》外,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栾城应诏集》、《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古史》、《龙川略志》、《道德经解》等并传于世。《诗集传》,又称《苏氏诗集传》、《颍滨先生诗集传》,为宋代首开疑序之风的代表作之一。苏氏在《诗集传·自序》中认为《小序》“反复繁重,类非一人之词。凡此皆毛氏之学而卫宏之所集录也。”由此提出《小序》的首句为子夏所作,其下为毛氏门人所作,并由东汉时人卫宏所集录的说法。后世广泛流传的《诗序》非一人所作之说,实从其说而来。唐人成伯瑜《毛诗指说》已有《小序》首句为子夏所作之说,苏氏可能有所继承,但苏辙之说从整体上不同于成伯瑜,而且有更充分的理论根据。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苏辙之说“不为无见”,“不为无征”。苏辙之说对后代说《诗》很有影响,南宋程大昌《诗论》、李樗、黄櫄《毛诗集解》均有承袭。《诗集传》的体例也有独到之处,只录并只解说《小序》首句,删汰以下余文。一诗一解,先释语词,再解章意与诗旨。不录他说,只断己意。全书简洁明净,便于阅读与研讨。书中许多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认为十五国风的排列是以“亡之先后”为顺序,可谓独创。在词章和章法的诠释上也有精到之处,一些有关诗作历史背景的考订也见功力。但从总体上看,仍囿于《诗序》的说诗体系,仍是王者之化、后妃之德。甚至把许多爱情诗说成是讽刺诗。书中还不时透露出对妇女的轻视,书中个别诠解不仅穿凿附会,甚至是荒谬的。该书在南宋有较大影响,《吕氏家塾读诗记》、《诗补传》、《诗缉》等著作多次采录其说。由于到明代才出现较少的刊本,从而影响其对后代的流传。版本有《颍滨先生诗集传》十九卷,明刊两苏经解本。《诗集传》二十卷,明焦氏刊本。② 二十卷。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条)撰。朱熹早年解释《诗经》,遵循毛、郑之说,著《毛诗集解》(已佚)。后改从郑樵废序之说,于淳熙四年写成《诗集传》。《集传》解诗,分章注释,先标赋、比、兴,再进行字义释解,然后通释章内大意。注音夹于句中,篇末点明诗旨,品评泛论。篇首《诗集传序》总论诗歌的产生,风、雅、颂之不同,《诗经》的作用等。《诗集传》在欧阳修、苏辙等人所开辟的道路上,对《诗序》进行了全面地批判,但它与郑樵、王质不同,在批判中继承了其合理的成果,从而使它成为一部影响深广的集大成著作,被誉为《诗经》研究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书中肯定了爱情诗的存在,肯定了“以义兴师”的战争诗的价值,都是前人未曾论及的。《诗集传》表现了朱熹独到深刻的文学眼光,认为风诗大多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民歌,不止是正确揭示了风诗的特点,而且敢于承认在儒家经典中有着“里巷歌的存在,在对民间文学充满偏见的封建时代尤显难能可贵。《毛传》标赋、比、兴,虽有开创之功,但那是为以史证诗服务的,而朱熹则着眼于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概括。书中还表现了朱熹治学上的求实精神,弄不明白的就注上缺疑。全书简明扼要,文字浅显,体制完备,适合各阶层的需要。由于朱熹是正宗的道学家,从而给他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从思想实质上讲,跟汉代《诗经》学没本质区别,他虽然肯定了爱情诗的存在,却认为都是“淫诗”,对反映被压迫阶级心声的诗歌更是极尽歪曲之能事。他批判《诗序》,许多地方又沿袭《诗序》之说,如“风雅正变”,“后妃之德”等。朱熹注意韵读,可采用的“叶音”方法极不准确,因而受到了清代音韵学家的批评。《诗集传》对后代的影响时间既久,范围也广。元、明两代多次科举考试科目中的《诗经》部分,都是指定《诗集传》为主要参考书。清代康熙年间编辑《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也是以它为“蓝本”。现存善本有《诗集传》二十卷,宋刊明印本,藏于北京图书馆。《诗集传》二十卷,序一卷,图一卷,纲领一卷,共六册,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外有《四部丛刊》本、《诗集传》八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据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重印本。

猜你喜欢

  • 云石会传奇

    二卷。清包惕三(生卒年不详)撰。卷首题“惕三道人编次,肉芝先生订阅”。惕三道人即包惕三,宁波(今属浙江)人。肉芝先生即乔钵,字文衣,直隶内丘(今属河北)人,顺治间曾在宁波做官,在宝云寺得一奇石,包惕三

  • 读左卮言

    一卷。清石韫玉(1756-1837)撰。韫玉字执如,号琢堂,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乾隆庚戌(1790)一甲一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山东按察使,降编修。著作刊为《独学庐全稿》。《读左卮言》是读书随笔所记,

  • 泉刀汇纂

    清邱峻(详见《南湖记略稿》)撰。泉刀乃古代钱币之代称,因刀形币而得名。研究历代钱币之钱谱由南朝梁之顾烜首创,其后封演等人相继写有同类之书,但至清代多已散佚,仅存洪遵《钱谱》一书。该书考察钱币之形制,描

  • 辖圜窝杂著

    一卷。明唐枢(详见《宋学商求》条)撰。此编亦是唐枢所著讲学之杂文。其以辖圜名窝者,杭州唐禹在序中称:“天非圜无以职覆,人非心无以辖圜。”此编大概专言心学者也。其主要观点来源于王守仁的心学,但未能得其根

  • 春秋左传读叙录

    一卷。章炳麟(1868-1936)撰。章炳麟字太炎,浙江余姚人,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早年参加同盟会,进行反清宣传和政治活动,曾因《苏报》案与邹容等入狱。辛亥革命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他是我国近代一位极

  • 石龙庵诗草

    四卷。附刻 二卷。明徐学诗(1517-1567)撰。徐学诗字以言,别号龙川,上虞(浙江绍兴)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选郎中。以劾严嵩父子罢职。隆庆(1567)初起南京通政司参议,

  • 文苑汇隽

    二十四卷。明孙丕显(生卒年不详)撰。孙丕显字启周,自称闽人。其书共分二十九门。抄撮类书,体例较为烦杂。

  • 五经异义疏证

    三卷。清陈寿祺(1771-1834)撰。寿祺字恭甫,号左海,又号梅修,晚年自号隐屏山人,福建侯官(一说闽县,均今福州市)人,著名经学家。嘉庆四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与张惠言、王引之、吴鼐、鲍

  • 宰相守令合宙

    十三卷。明吴伯与撰。伯与字福生,宣城(今属安徽)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该书本为记叙历代宰相守令等大臣事迹,然此本十三卷已失守令之内容。书中所采材料,大多来自史传,亦间录

  • 周易卢氏注

    一卷。卢氏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卢氏不详何人,《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有《卢氏周易注》,作十卷,亦不详著者何人。马国翰从李鼎祚《周易集解》辑得十九条,从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辑得一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