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问

诗问

① 一卷。汪琬(1624-1691)撰。汪琬,字苕文,号钝庵,晚年又号钝翁、尧峰,学者称尧峰先生。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清初著名散文家。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后因病辞官,结庐隐居太湖尧峰山,以著述自娱。康熙十八(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纂修《明史》。在史馆六十余日即乞病归,杜门著书。汪琬自幼奋于学,学博识深,以散文名于世。其论文要求明于辞义、合乎经旨,以唐宋名家为楷模,各体兼备,尤善纪事。与魏禧、侯方域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有《钝翁类稿》六十二卷,《续稿》五十六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钞》五十卷,传于世。是书不以考据为重,主问《诗经》风雅正变。据太史公曰“周道缺而《关雎》作”,薛君《章句》云“《芣苢》伤夫有恶疾”,认为“二南”不得为正风。据太史公曰“仁义陵迟,《鹿鸣》刺焉”,认为《鹿鸣》之下不得为正雅。是书论诗教主温柔敦厚,而不引孔子“兴、观、群、怨”及“授之以政”之言,论圣人录“淫诗”,则以为惩,不引孔子“思无邪”之言。成就不大。有《赐砚堂丛书》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行于世。② 七卷。清郝懿行(1755-1823)撰。懿行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郝氏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尤深。著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该书卷首有作者自序云:“诗问凡录余与瑞玉闲居答问之语,非注诗也。”瑞玉乃懿行妻王照圆字。因其皆为诗设题,以诗答问,故又附瑞玉《葩经小记·序》于后,且篇中屡载其说。其夫妻间问答之词,于诗意多有发明,独悟新解,令人解颐。该书有《郝氏遗书》本。③ 六卷。清牟应震撰。此书句有解,章有说,又有总论,对疑难之处,以问答的形式予以分辨,故书名为《诗问》。多陈己见,亦间采《小序》及朱熹《诗集传》之说。以为国风是后世说《诗》者所题。《周南》、《召南》犹今诗之合选本,以下十余国风,犹诗之专稿。《周南》与《召南》十之七八为后世所增入。《小雅》为畿内之民、内小臣及外诸侯之诗,《大雅》为公卿士之诗。书前有自序,称凡四易其稿,而不敢自信。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猜你喜欢

  • 尔雅说诗

    二十二卷。近人王树楠(1858-1935)撰。树楠字晋卿,河北新城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曾任新疆布政使,国史编纂处总纂。作者以前人解诗多以字词名物的训诂为根本,而训释字词又多以《尔雅》为依据

  • 金陵历代建置表

    一卷。傅春官撰。傅春官,字苕生,江宁人。勤于学问,耆学长者亦乐为指导,故熟悉乡邦文献。他藏书丰富,精通版本目录之学。著有《金陵丛刊》等。此表分成五栏:一曰国都,二曰州府,三曰留军,四曰郡州府,五曰县。

  • 唐折冲府考

    四卷。劳经原撰。劳经原,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浙江仁和人。子格,长于考证、校雠之学。府兵制自西魏、北周、隋之世,陆续增补设置,至唐初始臻完备。但两《唐书》所载均不详确,设府数目说法不一。劳经原鉴于此种状况

  • 成山庐稿

    八卷。清唐炯(1829-1909)撰。唐炯,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成山(今贵州遵义)人。举人出身。咸丰六年署四川南溪知县。曾镇压反清义军,进攻太平军。光绪九年官云南巡抚。中法战争时逃脱,被革职逮问,遣

  • 七纬三十六种

    四十卷,补遗二十七卷。附录六种六卷,补遗六卷。清赵在翰编撰。赵在翰,生卒年不详,侯官(今福建闽侯县)人,清嘉庆间诸生。谶纬之书的搜集,始于明代孙珏《古微书》,然而该书内容驳杂不纯。乾隆间武英殿又刊刻《

  • 秦书八体原委

    二卷。近人华学涑辑。参见《秦书集存》。是书旨在考察秦书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发展演变的始末。八体之中,只有小篆和隶书留存而应用,而大篆(即籀文)、刻符、虫书、摹印、署书、

  • 达生编

    二卷。清亟斋居士(生卒年不详)撰。亟斋居士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为康熙年间安徽人。著有《详要胎产问答》、《亟斋急应奇方》等书。此书又名《达生篇》,又作一卷、三卷,为妇产科著作。撰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

  • 大岳志

    一卷。明方升撰。方升,生平不详。大岳,又名太岳、太和山。即湖北均州之武当。相传为玄武修真之地。其崇奉自元代始。山上有五座名石碑。一为崇封真武诰碑。一为揭徯斯所撰宫碑。一为揭徯斯所撰瑞应碑。其余两座为戒

  • 五代春秋

    二卷。宋尹洙(1001-1047)撰。洙字师鲁,北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人。世称河南先生。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后因故被贬。其人博学多识,精于《春秋》,提倡简古文风。有《河南先生文集》、《五代春秋

  • 李太白诗选 杜少陵诗选

    李太白诗选五卷,杜少陵诗选六卷。张含辑。张含字愈光,永昌(云南保山)人。生卒年不详。正德二年(1507)举人。主要活动在正德、嘉靖年间。他与杨慎、杨子云等,人称“杨门六学士”。但布衣终身。《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