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经说约

诗经说约

① 二十八卷。明顾梦麟(1585-1653)撰。顾梦麟,字麟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明崇祯副贡,曾集三吴名士为应社,诗文雅驯,为时所宗,人称织帘先生。清人入关后,绝迹城市,潜心著述。除是书外,有《四书说约》、《四书十一经通考》、《织帘居诗文集》等行世。是书大旨取诸家诗说之善者予以解说。每篇首列经文,次摘采诸家之诗说融会训释,然后附以已见,或训诂文字,或订正音读,或诠释诗义。梦麟论诗,多以朱熹《诗集传》为宗,折衷于毛、郑诸家之说,苦心别择,持论平和。然于经义又时时自出新论。如《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朱熹《诗集传》云:“殳,长丈二而无刃。”梦麟则释之曰:“《礼》书云,‘细而能击,则非竹不可。’许慎谓积竹为之,是也。”足为说诗者参考。是书清朱彝尊《经义考》已著录。有崇祯刊本存世。② 不分卷。清李源撰。李源字巨涛,山东利津人。生卒年均不详。李源弱冠为文有奇气,五试礼闱,皆不获售。乾隆三十四年(1769),始以第四人魁其经,乾嘉间历官闽中,居恒潜心著述,所撰有《五经说约》行于世。是编编首但题《诗经》,不著书名,亦不著撰人姓氏。卷首有乾隆壬子(1792)窦光鼐覆札。及嘉庆元年(1796)李氏自序,知其书实出源手。窦氏覆札云:客冬奉寄《五书说约》来杭,展阅之下,恍遇旧知。是其书实成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之前,即源游宦闽中时所撰《五经说约》之一种也。全书凡四册,不分卷次。是编盖以汉兴《诗》有四家,齐、鲁、韩三家,其亡已久。《毛传》悉本小序,说多可据。郑笺孔疏,训诂尤详。朱子《集传》,于序说虽多诋斥,然其合者,亦十之六七。自明季科场专用朱子《集传》,而序传笺疏皆废。帖括家拘守一编,往往昧于经义,因荟萃诸家之说,而约取其精义,考疑征信,以归画一。大旨以紫阳《集传》为宗,有未惬者,则掇拾毛、郑诸家之说,以考其异同,辨其讹误。今考其书,虽尚知推本注疏,熔铸群言,以自为解说,然未能深研古义,故其所训释,类皆陈因之论,顸模棱,纷纭杂糅,于诗义每多未畅,盖犹不脱科举制艺之习。是有嘉庆元年(1796)刊本。

猜你喜欢

  • 说文经字附考

    一卷。清俞樾(1821-1907)撰。是书为增补陈寿祺《说文经字考》而作。在钱大昕《说文答问》与陈氏之书的基础上复加搜辑,得九十九字。其中“”即“葵邱”之“葵”,已见于钱氏《答问》,实为九十八字。是编

  • 淮南子校本

    二十一卷。清庄逵吉(1760-1813)校。逵吉字伯鸿,江苏武进入。嘉庆初年任县令等职。据庄逵吉自序载:“乾隆甲辰(1784),读《道藏》于南山之说经台,览《淮南内篇》之注,病其为后人所删改,质之钱别

  • 国朝御史题名

    二卷。清黄叔璥、王应彩等编。黄叔璥,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县)人,康熙进士,官至湖广道御史,著有《汉御史题名》。其后,王应采将此书内容扩大,叙事时间延至雍正朝。王应采,号莱堂,浙江桐乡籍,安徽休宁县人

  • 濂洛风雅

    六卷。元金履祥(1232-1303)编。金履祥字吉父,号仁山。浙江兰溪人。著有《尚书表注》等。是书乃至正十六年(1356)履祥馆于韩良瑞家齐芳书舍所刻。原本选录周子、程子以至王柏等四十八人之诗,而冠以

  • 淮海词

    一卷。宋秦观(1049-1100)撰。秦观字太虚,又一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高邮(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宣教郎、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编修等职。后被贬出京,又因哲宗病逝,重返政坛,由

  • 龙山县志

    ①十六卷,首一卷,清缴继祖修,洪际清纂。缴继祖,山东东平人,拔贡,嘉庆十五年(1810)任龙山县知县,二十二年(1817)复任县令。洪际清,教谕。《龙山县志》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共十六卷首一

  • 续刻直隶霍州志

    二卷。清杨立旭修,白天章纂。杨立旭字晓潭,广西马平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优贡,二十九年(1849)举人,咸丰四年(1854),授阳高县,同治四年(1865),保升霍州直隶州,九年(1870)署任

  • 工部则例

    一百十六卷。清文煜等奉敕修。文煜,满洲正蓝旗人。官至福州将军,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书于嘉庆十七年(1812)始修。光绪六年(1880)奏请重修,经对原书增补删改,成营缮司二十卷(下分坛庙盛京三陵

  • 政府书答

    四卷。明高拱(1512-1578)撰。高拱生平详见《春秋正旨》(辞目)。此集共四卷。所录皆为高拱首辅时,与各省文武大员的书简。大多为筹酌时政而发。其中有《记徐阶事》一条,则全为其自明心迹之作。高拱政事

  • 砚史

    一卷。宋米芾(详见《画史》)撰。是书首冠以用品一条,论石当以发墨为上。后附性品一条,论石质之坚软;样品一条,备列晋砚、唐砚、宋砚形制之不同。中记诸砚,从玉砚至蔡州白砚共二十六种,特别对端砚、歙砚,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