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论语义疏

论语义疏

二十卷。清马时芳撰。时芳字诚之,号平泉,又号见吾道人,禹州(今河南禹县)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副榜。其学以陆王为正宗,尤重于诚意慎独。是书大意为圣人立言之旨乃人涉身处世义理之权衡。《义疏》不守汉宋门户之见,以我心想圣人之心,想记者之心。一一以事理衡量。历史上揭明心学的很多,但没有《注疏》之本。卷首有时芳自序。称其因念《论语》为孔子讲学之书,是义理之权衡。自不顾浅陋,继续前辈之说,逐章略述大意。该书有石印本。

十卷。魏何晏(见《论语集解》)等注,南朝梁皇侃疏。皇侃(488-545,亦作皇偘)是南朝著名经学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好学,师从当时的名儒贺,尽通其学。擅长《礼》、《易》、《老》、《庄》诸学,侃“精力专门,尽通其业,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见《梁书·皇侃传》),梁初任国子助教,以经学授弟子,从学者数百人。入寿光殿讲解《礼记》,颇受梁武帝称赞,拜员外散骑侍郎。著有《礼记义疏》、《论语义疏》,为时人所重。《论语义疏》亡而复得,《礼记义疏》略见于孔颖达《孔记正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礼记皇氏义疏》四卷。魏晋时清谈之风甚炽,《论语》注家蜂起,继何晏集孔安国、郑玄、马融等人注作集解之后,晋江熙又集卫瓘、缪播、郭象、袁宏、李充、孙绰、范宁等十三家之说以为集解。皇侃义疏,采录江氏集解以及樊光、王朗、梁、颜延之等旧说数十家为何晏申说,并间出己意。皇疏不囿于一家之言,遍采群说,多有辨析,宋《国史志》称其“虽时有鄙近,然博极群言,补诸书之未至,为后学所宗。”但皇疏成于六朝清谈之世,于名物制度略而弗讲,以老庄之旨,发为骈俪之文,多涉清谈,稍病芜陋。由此可见汉儒、魏晋注经风气之不同。后宋邢昺疏出,皇疏于南宋时亡佚。有唐时抄本传入日本,清乾隆间又由日本返传中国,即《四库提要》所说“乃发光于鲸波鲛室之中,借海舶而登秘阁”。传世版本有日本宽延三年刻本(武汉馆藏)、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内府刻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苏州文管会等藏)、清临汾王亶望刻本(中山大学等藏)等,均题作《论语集解义疏》十卷。今本《论语义疏》已有窜乱,非皇疏之旧,然久佚重光,终是幸事。

猜你喜欢

  • 真珠船

    八卷。明胡侍(生卒年不详)撰。胡侍,字奉之,号濛溪,咸宁(今属湖北省)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官鸿胪寺少卿。张璁、桂萼均以议大礼邀得世宗宠幸,擢升为内阁大学士,张璁不久出任首辅。胡侍劾二人越

  • 五代史志疑

    四卷。清杨陆荣(生卒年不详)撰。杨陆荣,字采南,青浦(今属上海市)人。著有《易互》、《禹贡臆参》等。《五代史志疑》成书于康熙年间,是摘《五代史》疏漏或谬误而作,如“唐太祖兄弟传。所载”太祖有四弟,克让

  • 教化议

    五卷。德国人花之安撰。花之安有《学校论略》,已著录。此书宗旨是:国家之兴在于人才兴;人才之盛在于学术发达;学术发达在家靠父母教诲,在学校靠师长教诲。五者互相为用。五卷之目为:养贤能、正学术、善家训、正

  • 易学本原启蒙意见

    五卷。明韩邦奇(1479-1555)撰。邦奇字汝节,朝邑(今陕西大荔)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事迹见于《明史》本传。是书第一卷曰《本图书》,第二卷曰《原卦画》,皆推演邵氏之学,详为图解。第三卷称《明蓍策

  • 蚕桑简编

    一卷。清杨名飏(生卒年不详)撰。杨名飏,字崈峰,云南人,曾在陕西汉中府做过官。他缩编叶健庵的《蚕桑须知》,研究并参考周兰坡的《蚕桑宝要》,撰写出《蚕桑简编》一书。《蚕桑简编》总结了栽桑、养蚕的法则,还

  • 衡州府志

    三十三卷,首一卷。清饶佺修,旷敏本纂。饶佺,丰城人,曾任衡州府知府。旷敏本,曾任翰林院庶吉士。《衡州府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修本,共三十三卷首一卷。分为三十类目。依次为星野、沿革、舆图、形势、疆

  • 水经注

    四十卷。郦道元撰。郦道元(469-527年),字善长,幽州范阳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孝文帝时,历官尚书主客郎、治书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居官号称严猛,为权贵所

  • 九疑山志

    ①四卷。清詹惟圣撰。詹惟圣,浙江人,康熙元年(1662)由江华县令调任宁远县知县。九疑山旧无志。明万历间邑令蒋镇始创之,历三月而成书。詹惟圣以其书过于简略,因于任宁远知县次年(1663)撰成此书。《九

  • 周易辩录

    四卷。明杨爵(1493-1549)。爵字伯修,富平(今属陕西)人,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以上疏极论符瑞下诏狱,七年始得释。其事迹见《明史》本传。《周易辩录》一书前有自序,题“嘉靖二十四(1545年)乙巳

  • 四书因问

    六卷。明吕楠(1479-1542)撰。吕楠字仲木,号泾野,人称泾野先生,明代理学家,陕西高陵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第一。曾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其学以穷理实践为主,集关学之大成。著有《四书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