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毛诗考异

蜀石经毛诗考异

二卷(愚谷丛书本)。清吴骞撰。骞字兔床,浙江海宁人。著有《诗谱补正后订》、《陶靖节诗注》、《谗书》、《国山碑考》、《阳羡名陶录》等。此书分上下两卷,前有自序,次为嘉庆九年陈鱣序。据自序,所据之本是从吴中黄丕烈处传抄而来。卷中有广仁义塾图记,其源系出于武林黄树谷先世所藏,与各家所据此考正之本并同。卷中校记,上卷自《鹊巢》章起,至《驺虞》章止。下卷自《柏舟》章起,至《二子乘舟》章止,一依蜀石经原刻的次序。每卷之中,每章为一段落,以汲古阁毛氏刊本为主,单行以大字书写其经、序、传、笺之文于前,而以蜀石经中与毛刊本不同的字句,双行注之于下,再引《经典释文》、《唐石经》、《七经考文》中与蜀石经相同的字句,附列于后,作为旁证。只校异同,不加订正。按,据蜀石经毛诗残本考证其与古今各本异同的人及著作,有严杰的《蜀石残本毛诗考证》,王昶《金石萃编》中的“后蜀石经残本”,冯登府《石经补考》中的“毛诗残本”,不止吴氏一人。吴氏此书仅校以汲古阁本,证以《经典释文》、《唐石经》、《七经考文》。没有考订,也很少校勘,与各家之作相比,王氏校记之后申以总论,冯氏则遂条之后附以案语,逐字逐句一一订正,严氏则详于考证。吴氏此作,实不可与他们同日而语。考蜀石经毛诗残字的异同,严、王、冯三家之作皆为不可不读之书。吴氏此书则只可作为参考。陈序说他是蜀石经的功臣,似有过当。

二卷。清陈(1753-1817)撰。字仲鱼,号简庄,又号河庄,清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曾入都从钱大昕、翁方纲、段玉裁游。又客吴门,与黄丕烈交。为人博学好古,强于记诵,尤致力于训诂,精于校勘。治经宗汉儒许、郑。著有《说文解字正义》二十卷、《说文声系》十五卷、《经籍跋文》一卷、《石经说》六卷、《恒言广正》六卷、《诗人考》三卷及《蜀石经毛诗考异》二卷。辑录校勘各类书多种。是书据《蜀石经毛诗》残本及传笺正义释文、唐石经并诸家刻本,考其异同,句订而字正之。其文字之异同,多足证旧本之讹误,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多加援引,由此可知是书实为校勘者之助。然校刻之疏漏,亦所难免。有拜经楼本。

猜你喜欢

  • 易经渊旨

    一卷。旧本题吴郡归有光(1506-1571)撰。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太仆寺丞,事迹见《明史·文苑传》。该书每卦摘论数条,大抵皆因袭旧说。间有自出新意者,如《说卦传》“坤为

  • 锡山先哲丛刊

    三辑,十二种,四十五卷。民国侯鸿鉴等编。侯鸿鉴字保三,江苏无锡人。参与编辑的尚有俞复、陶守恒及刘书勉等人。是书专收无锡先贤遗著及有关无锡之著述。第一辑收四种:明佚名《无锡县志》四卷、清吴钺集录民国刘继

  • 蓬庄诗集

    六卷。清沈虹(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沈虹字卫梁,一字谓梁,号蓬庄,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雍正举人,官句容教谕。工诗,乾隆间荐举博学鸿词不遇。本集由沈虹自编,以作诗先后为序,起康熙四十六年(1707

  • 滇南文略

    四十七卷。清袁文揆、张登瀛同辑。袁文揆,字苏亭,云南保山人。张登瀛,字翘岱,云南蒙化(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袁、张二人的生卒年与事迹均不详。滇南,云南省之别称。此集之辑都为四十七卷,不求备体而分门

  • 满蒙合璧圣谕广训

    二卷。雍正二年(1724)世宗敬承先志,所颁行的《圣谕广训》,有汉本、有满汉合璧,及满汉别行,乃至满蒙汉三合本。前后《四库全书》皆分别著录。此满蒙合璧本,分上下两册,无汉字,系雍正朝殿本。书之格式,与

  • 过江集

    四卷。清史申义(1661年-?年)撰。史申义,字叔时,一字蕉饮,另说号蕉饮,江苏江都人,卒年不详。十五岁补诸生时,已凭《琼花赋》、《霜钟赋》等篇闻名于时,与同乡顾图河用诗学相切磋,故同有诗名,时称“维

  • 南疆逸史

    五十六卷。清温睿临撰。温睿临,字邻冀,一字令贻,号哂园,浙江乌程(今吴兴)辑里人,康熙己酉科(1705)举人。他博赅群书,谙熟历史,与万斯同(季野)交谊甚厚,在清廷开明史局时,温氏也正在北京,而万斯同

  • 冰岭纪程

    一卷。清景廉(生卒年不详)撰。景廉颜札氏,字俭卿,一字季泉,号秋坪,满洲正黄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冰岭即穆素尔塔巴罕的意译,位于阿克苏东北四百余里。该书记其至西北办

  • 周易傅氏注

    一卷。辑佚书,傅氏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傅氏大致为齐梁间人,生平事迹未详。《隋书·经籍志》载,傅氏撰有《周易》十三卷。《唐书·艺文志》载有傅氏《易》注十四卷,《启蒙翼传》亦云十四卷

  • 雅乐考

    二十卷。明韦焕(生卒年不详)撰。韦焕为常熟人,嘉靖年间官任福建仙游县教谕。是书杂引前代论乐之事,抄录成篇。前三卷题为《经书》,都是引六经中言乐之文,《论语》、《孟子》中言乐之文也详为记载。而对《左传》